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中國共產黨多次提出“現代化的軍事工業”“裝備的現代化”“軍隊現代化”等說法,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明確指出,必須“努力于建設新軍知發展新的軍事工業”,并強調“軍新軍制離不了現代化,把技術條件增強起來”。
——摘編自《毛澤東選集》等
材料二
1954年9月,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要“建設成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F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
——摘編自《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
材料三
1964年12月,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宣布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任務,即“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
——摘編自《周恩來選集》
材料四
1979年9月,葉劍英在講話中指出:“我們要在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些都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也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摘編自《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 1 )結合時代背景,簡析材料一、二、三中 “ 現代化 ” 內容變化的原因。
( 2 )指出材料四中 “ 現代化 ” 目標的新內涵,并簡述其意義。
( 1 )全面抗戰時期,適應民族解放戰爭的需要,注重軍事現代化。 50 年代,為改變生產力落后的狀況,實行以工業化為重點的國家發展戰略。 60 年代前期,國民經濟調整,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或中蘇關系惡化,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當時正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五六十年代,適應國家安全需要,重視國防建設;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認識到科技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性。
( 2 )新內涵:高度民主,高度文明。意義:適應改革開放的時代要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注入了新的內容;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探索。
【詳解】( 1 )材料一:根據 “1938 年 ” 的時間,可得出抗戰全面爆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材料二:根據 “1954 年 9 月 ” 可得出一五計劃開展,工業化起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材料三:根據 “1964 年 12 月,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宣布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 ,可從當時的國民經濟方針的調整作答,也可從當時國內外的形勢進行概括,可得出中蘇關系惡化,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當時正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 2 )新內涵:根據 “ 我們要在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 …… 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 可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概括,可得出經濟上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政治上完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思想上要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意義:根據所學可得出推動了改革開放的進程;有利于進一步解放思想;促進我國民主法治建設與完善;有利于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
土地改革運動:
1、背景:
地主、富農占有大部分土地,殘酷剝削和壓迫農民。而貧農、中農和雇農占有少量土地,終年辛勤勞動,受盡剝削,生活不得溫飽。這種封建的剝削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新解放區的農民迫切要求取得土地。
2、文件的頒布: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3、結果:
除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和臺灣以外,全國普遍地實行了土地改革,全國3億農民分得了7億畝土地和大批生產資料,免除了過去每年向地主交納700億斤糧食的苛重地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6月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舉行第二次會議通過的土地改革的指導文件。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頒布?!吨腥A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對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方針和政策都作了明確的規定?!锻恋馗母锓ā芬幎ㄍ恋馗母锏幕灸康氖?"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工業化開辟道路。規定土地改革的總路線,總政策是:“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中共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實行的土地政策:
歷史時期
基本目的
主要內容
相應的政策法規
土地革命時期
進行土地改革,建立革命政權
在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債務,分配田地
土地革命的路線
抗日戰爭時期
為奪取抗戰勝利,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開明地主,提高農民生產和抗戰的積極性
在抗日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減輕了地主對農民的封建剝削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基本路線
解放戰爭時期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獲得人民支持,保證解放戰爭最后勝利
在解放區實行土改,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中國土地法大綱》
建國初期
廢除封建剝削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鞏固新生政權。
在解放區和新解放區實行土改,使廣大無地少地的農民獲得土地,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革的意義:
1、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廣大農民翻了身做主人,解放了農村成產力。
2、共產黨威信提高,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
3、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4、地主階級被消滅,摧毀了美蔣反動集團的社會基礎,鞏固新中國政權。
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1950年土地改革運動):
新中國成立后,廣大新解放區的3億農民仍然受著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縛,這是恢復國民經濟的極大障礙,也是新中國民主化,工業化,獨立和富強的障礙。因此,在廣大新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既是繼續完成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務,也是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根本條件。從1950年冬開始,全國新解放區分期分批進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是土地改革的指導文件。土地改革一般都經歷了發動群眾,劃分階級,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復查總結等步驟。到1952年9月,除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和臺灣以外,全國普遍地實行了土地改革,全國3億農民分得了7億畝土地和大批生產資料,免除了過去每年向地主交納700億斤糧食的苛重地租。土地改革的勝利,徹底消滅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為國家財政經濟的根本好轉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登錄并加入會員可無限制查看知識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