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vvt5r"></ruby>

      <p id="vvt5r"></p><output id="vvt5r"></output>

          <del id="vvt5r"></del>
          下載試題
          當前位置:
          學科首頁
          >
          古代史
          >
          古代中國的經濟
          >
          試題詳情
          難度:
          使用次數:270
          更新時間:2023-06-22
          糾錯
          1.

          有同學研究明代白銀貨幣化問題,收集了如下材料,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財政收入

          年份

          米麥(萬石)

          布(萬匹)

          絹(萬匹)

          寶鈔(萬錠)

          銀(萬兩)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摘《明實錄》材料二

          《醒世姻緣傳》、 “三言”,“二拍”等小說中有關白銀的描述不可勝數,大到如捐官、行賄、購房、買賣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費和社交饋贈,處處可見,銅錢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須繁。

          ——摘《醒世姻緣傳》等

          材料三

          吾以為非廢金銀不可。廢金銀,其利有七:粟帛之屬,小民力能自致,則家易足,一也。鑄錢以通有無,鑄者不息,貨無匱竭,二也。不藏金銀,無甚貧甚富之家,三也。 ……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1 )分別闡述每則材料對研究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價值。

          2 )綜合上述材料,簡述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影響。

          3 )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銀貨幣化還可補充哪些類型的史料,請至少列出兩種。

          查看答案
          題型:綜合題
          知識點:古代中國的經濟
          下載試題
          復制試題
          【答案】

          1 )材料一是明代國家財政收入的官方統計數據,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原因、表現等問題;

          材料二是小說對當時普遍使用白銀的社會場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銀使用的廣泛性及其社會影響;但要區別藝術創作與歷史真實,要考慮作者的立場與意圖,需要其他史料印證。

          材料三是黃宗羲廢金銀的主張,可用于研究時人對白銀貨幣化問題的認識。

          2 )影響 : 促進國家財政的貨幣化,有利于賦稅制度改革;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區域性商幫群體出現;促進了市民文化的發展;影響了社會風氣;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3 )方志、筆記、外國文獻、考古資料等

          【詳解】( 1 )根據 明代財政收入 可得出材料一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銀在財政稅收方面的數量用作用;根據 大到如捐官、行賄、購房、買賣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費和社交饋贈,處處可見,銅錢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須繁。 可得出材料二中的三言二拍,描繪了當時的生活場景,有利于我們從日常生活消費的角度了解白銀流通的情況;但要區別藝術創作與歷史真實 , 要考慮作者的立場與意圖,需要其他史料印證。根據 吾以為非廢金銀不可。 可得出材料三可從白銀貨幣化存在的問題的角度研究。

          2 )影響 : 綜合材料和所學,可從促使明朝稅收體系的轉型;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 農產品商品化 ; 城鎮商業繁榮;一定程度上拉大了貧富差距等角度概括。

          3 )根據所學可得出方志、筆記、外國文獻、考古資料,以及實物史料,如銀錠;圖像史料,如相關的世俗畫作品。

          =
          類題推薦:
          古代中國的經濟
          難度:
          使用次數:192
          更新時間:2009-12-17
          加入組卷
          1.

          “清朝郵驛”

          材料一 清朝以前 “郵”負責傳遞公文,“驛”負責提供交通工具和食宿,“郵”“驛”分離。清初對郵驛進行了一系列的變革:由兵部車駕司掌管全國郵驛,各省按察使兼管本省郵驛;《大清律例》的“郵驛律”對郵驛進行了嚴格細致的規定;“裁驛丞,歸州縣”;“郵”“驛”合并;改民間差馬出夫支應驛站為官養官應;在無驛的州縣普遍設立“縣遞”;在東北、西北、西藏等邊疆地區開通驛路,設立驛站。清朝郵驛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達到高峰,全國設有驛站 1970 處,急遞鋪約 14000 處。

          材料二 19世紀以后,清政府每年花費在郵驛的經費高達300萬兩白銀,由地方隨地糧稅征收,郵驛之役繁重,“而競為地方官之利藪”,郵驛效率低下。郵差也以驛官自居,隨意征調民夫民車,“攔截過往車輛,驅車徑去,借端婪索”。嘉慶、道光年間,富庶的江浙地區轉遞民間信件的“民信局”發展,不僅遍及國內各大商埠,還擴展到東南亞、澳大利亞、檀香山等華僑聚居地帶。鴉片戰爭之后,英國在通商口岸設立“客郵”。之后,法、美等國也紛紛效仿,不斷向內地甚至新疆、云南、西藏等地擴張??袜]最多時有五六百處,甚至從事鴉片、珠寶等走私活動,“其益甚宏,輕而易舉”。清末,近代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出現,使得郵驛傳遞公文與接待官員的重要性日漸喪失。1896年,光緒帝頒布上諭,“飭即成立全國郵政,委由赫德主持”,海關主持下的大清郵政開辦,標志著中國近代郵政的產生。1912年5月,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國郵驛。

          閱讀材料,結合所學,評析清朝郵驛的發展和演變。

          題型:綜合題
          知識點:古代中國的經濟
          復制
          試題詳情
          糾錯
          加入組卷
          進入組卷
          下載知識點
          知識點:
          版權提示

          該作品由: 用戶鄭邦濤分享上傳

          可圈可點是一個信息分享及獲取的平臺。不確保部分用戶上傳資料的來源及知識產權歸屬。如您發現相關資料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 可圈可點 ,我們核實后將及時進行處理。
          終身vip限時199
          全站組卷·刷題終身免費使用
          立即搶購


          0
          使用
          說明
          群聯盟
          收藏
          領福利
          精品影视高清无码,免费亚洲中文欧美_ 三级无码乱伦亚洲,精品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ruby id="vvt5r"></ruby>

              <p id="vvt5r"></p><output id="vvt5r"></output>

                  <del id="vvt5r"></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