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 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在對外政策報告中說: “ 歐洲今天已比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維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聯合和更名副其實的伙伴關系是符合美國利益的。美國意在
A .重建布雷頓森林體系 B .聯合歐洲消除滯脹危機
C .調整與西歐國家關系 D .加大與蘇聯對抗的強度
C
【詳解】根據材料 “ 歐洲今天已比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維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聯合和更名副其實的伙伴關系是符合美國利益的 ” 及所學知識可得,美國現在要調整與歐洲之間的關系,符合美國現在利益的需求, C 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布雷頓森林體系相關信息,排除 A 項; 1973 年 -1983 年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以滯脹為特征的經濟危機,時間不符,排除 B 項;材料未體現美國對抗蘇聯的態度,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
“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1、加劇了世界的緊張局勢,形成了全面“冷戰”和局部熱戰的局面。
2、美蘇兩國未發生大規模的直接武裝沖突,從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3、造成西歐依靠美國、東歐依賴蘇聯。
4、使世界處于核戰爭的威脅下。?
德國分裂:
1、背景:
①二戰后,德國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區占領。
②隨著“冷戰”的開始,德國首先成為美蘇“冷戰”的焦點。
③美蘇雙方未能就德國統一問題達成協議。
2、分裂:
1949年,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德國西部和東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朝鮮分裂:
1、背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蘇兩國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區占領朝鮮半島的南部和北部。?
2、分裂:在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分別建立了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從此朝鮮半島處于分裂狀態。
3、發展: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中國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為了抗美授朝、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美國被迫簽訂停戰協定。
侵越戰爭: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法國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抗擊,迫使法國殖民者撤出。?
2、時間、結果:?1961年—1973年;在越南軍民的英勇抗擊下,美軍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古巴導彈危機:?
1、原因:1962年,蘇聯開始向古巴運送導彈,準備在古巴建立導彈基地,以改變蘇聯在核力量對比中的不利地位。
2、結果:美國武裝封鎖古巴,經過對峙和談判,蘇聯最終從古巴撤走導彈,危機結束。?
對德國和朝鮮分裂、古巴導彈危機的認識:
1、德國的分裂:這里要明確,杜魯門主義宣布后,德國首先成為美蘇“冷戰”的主要地點。柏林墻的修筑和德國的分裂是美蘇“冷戰”的結果。
2、朝鮮問題的出現是由于日本投降后,蘇、美分別進駐朝鮮半島北部和南部形成的,“冷戰”進一步加劇朝鮮的分裂。
3、古巴導彈危機的最終結果,表明當時的戰略優勢在美國一方。
登錄并加入會員可無限制查看知識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