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會議,周恩來匯報參加日內瓦會議和出訪印度、緬甸情況時,毛澤東指出:“門要關死已經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種有利的局勢,需要我們走出去。緩和國際緊張局勢,不同制度的國家可以和平相處?!边@說明
A . 國內建設需要調整 “一邊倒”政策
B . 支持民族解放運動提升中國影響力
C . “求同存異”促進亞非各國了解中國
D . 不結盟運動興起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
B
【詳解】根據材料 “ 日內瓦會議、走出去 ” 及所學知識可得,毛澤東主張通過支持東南亞等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來提升中國的影響力, B 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 “ 一邊倒 ” 需要調整,排除 A 項; “ 求同存異 ” 是萬隆會議中提出來的,排除 C 項;不結盟運動是一個松散的國際組織,它成立于冷戰時期的 1961 年 9 月,不符合題意,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內容 | 含義 | 意義 |
“另起爐灶” | 不承認舊的屈辱外交關系,而在新的基礎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關系。 | 使我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 |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 先清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一切特權,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交。 | 鞏固了新中國的獨立與主權,奠定了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利外交關系的基礎。 |
“一邊倒” | 堅定不移的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衛和平以及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致孤立。 |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制定的背景:
1、國際形勢:國際上,兩大陣營對立,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進行封鎖、禁運;
有利形勢:
(1)資本主義陣營削弱;
(2)社會主義陣營壯大;
(3)亞非拉大批民族國家獨立;?
(4)新中國的成立。
不利形勢:
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充滿敵意美國對中國的敵視。
目的:
鞏固政權、保衛和平、捍衛主權、打破封鎖。
2、國內形勢:國內,新政權還不穩固,經濟恢復任務艱巨。
歷史:新中國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礎上建立的,帝國主義與舊中國存在不平等的外交關系,而且在華有特權和不正當勢力;
現實:建國之初,百廢待興,基礎薄弱,綜合國力不強。
新中國初期外交工作任務:
打破封鎖,為鞏固政權、恢復發展經濟創造條件。
從歷史角度看:結束舊中國屈辱外交,開創獨立自主的全新外交。因此,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具有革命性,除舊布新,打破封鎖,迅速取得國際社會的承認,為政權鞏固和經濟恢復創造條件。
新中國為必須“一邊倒”原因:
1、從當時的國際形勢看:兩大陣營的對峙,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針對新中國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的政策,企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
2、是近代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經驗的總結: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敵人,蘇聯曾是中國革命的盟友;
3、從目的看:新中國成立后,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保衛和平,在維護獨立和主權的斗爭中不至于孤立,中國政府在外交上堅定的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這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僅不相悖,反而是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體現。
登錄并加入會員可無限制查看知識點解析
新中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對“新紀元”的理解最準確的是( )
A.扭轉了反侵略戰爭的屢敗局面 B.國家獨立自主,人民當家作主
C.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確立 D.壯大了世界社會主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