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以來佛教、道教廣泛傳播,宋人李覯認為原因在于 “ 儒失其守,教化墜于地 ” ;張載認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虛幻的,與 “ 吾儒 ” 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覯、張載主張
A .儒法并用以維護君權 B .立足考據以重建學風
C .復興儒學以回應挑戰 D .雜糅佛道以構建理學
C
【詳解】由材料中 “ 儒失其守,教化墜于地 ” 、 “ 與吾儒水火不容 ” 可得出作者對儒學的社會地位淪落、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感到不滿,站在維護儒學統治地位的立場上抨擊佛教、道教,結合所學可知,宋儒通過改造儒學來達到重振儒學、回應佛道挑戰的目的, C 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 “ 儒法并用 ” ,排除 A 項;清代的學者主張立足考據以重建學風,排除 B 項;李覯和張載沒有主張 “ 雜糅佛道 ” ,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佛教的傳入:
西漢末,佛教經中亞傳入;漢明帝派專使到西域求佛法,立洛陽白馬寺,佛教在中國傳布開來。漢朝時期,佛教傳入不久,人們對佛教的了解也并不多,但此時的傳入,為后來的廣布提供了基礎。
道教的形成:
道教是以黃老學說與神仙方術結合為基礎,又雜入了陰陽五行學說等,逐漸形成的宗教。
《太平經》是道教的主要經典,其內容非常龐雜,大部分內容為布道教化和倫理道德,也有些內容提出了反對富豪聚斂財產,主張自食其力,救窮周急等觀點,這些觀點對平民極有吸引力。
東漢末年,道教分為太平道、五斗米道等派別。
道教的改造:
道教源于民間,土生土長,常常成為民間結社的工具。東晉南北朝時期,葛洪、陶弘景、寇謙之等人對它加以改造。這個改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把道教教義與儒家思想結合起來,使道教成為統治階級的工具;
二是吸取佛教的誡規,模仿佛教的寺院組織,建立道觀,發展勢力。葛洪在醫學、化學方面有重要成就,陶弘景也精通醫學。道教的健身法、拳法促進了中國武術的進步,他們的煉丹術無意中促進了古代化學的發展。
佛教概況:
1、教義:
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發源于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為該國太子喬答摩·悉達多(后被佛教徒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圣人)所創立。其基本教義認為,現實人生就是“苦”,生老病死等等全都是苦。痛苦的原因由每個人自身的“惑”(指貪、癡等一切煩惱)、“業”(指一切身心活動)造成的?!盎蟆薄皹I”引起的善惡行為,又產生輪回報應。擺脫痛苦的唯一道路,就是學習佛教經典,遵守戒律,打坐靜修,徹底轉變自己的世俗欲望和認識,超出生死輪回的范圍,進入不生不滅的最高境界“涅槃”或“解脫”。這種教義,要求人們放棄對現實的美好生活的追求,放棄對現實的階級壓迫和剝削的斗爭,而追逐虛無的“不生不滅”。它同其他宗教一樣,都是麻醉人民的鴉片。
2、分布:
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佛教向古印度境外不斷傳播,逐漸發展為世界性的宗教,在許多國家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
其分布的范圍大體是:
①中國大部分地區和朝鮮、日本、越南等國,以大乘佛教為主,稱為北傳佛教;
②中國的西藏、內蒙古和蒙古、西伯利亞等地區,是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
③中國的傣族聚居地區和今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國,以小乘佛教為主,稱為南傳佛教。
④近代以來,佛教也傳入歐美各國。
3、對我國文化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佛教傳入中國后,對我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①在哲學方面,佛教的宇宙論、本體論、心性論、人生論、認識論和辯證法,都曾對我國哲學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例如我國傳統的儒、道兩家哲學原本缺乏獨立的認識論。佛教的唯識法相宗,長于名相的分析,對人的心理活動和認知過程有極為細致深入的研究,從而彌補了我國哲學的不足。又如以華嚴宗為代表的佛教辯證法,以“圓融無礙”為核心理念,打破了一切人為的界域,將差別、矛盾、對立溝通起來,恢復世界的整體性和普遍聯系,這又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的辯證法。 在文學方面,不少由梵文翻譯過來的佛經,本身就是優美的文學作品,如《維摩詰經》《法華經》,受到歷代文人的喜愛。
②佛教還為中國文學帶來新的意境、新的文體、詞語等。如《法華經》《維摩潔經》等激發了神魔小說創作的熱潮,漢末“會小乘佛教亦人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故自晉訖隋,特多鬼神志怪之書”(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禪宗的思想,對陶淵明、王維、白居易、王安石、蘇軾等人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演述佛事的變文的出現,推動了后來的平話、小說和戲曲幾種文學體裁的發展。
③至于佛教對我國文學創作命意遣詞的影響更是不勝枚舉,如世界、無常、如實、實際、平等、現行、剎那、相對、絕對、大千世界、清規戒律、一針見血等都是直接來自佛教的詞語。另外,佛教還對中國音韻學的發展起過很大的作用,如過去中國字典上通用的反切,就是受梵文拼音的影響發展起來的。
④在藝術方面,隨著佛教的傳播,興起了建塔造像的佛教藝術,各地涌現出一大批塔寺建筑。其中有不少仍保存至今,成為我國一些地區的風景名勝。世界聞名的敦煌、云岡、龍門等石窟,更是我國雕塑藝術的寶庫。由于佛教宣傳的需要,壁畫和版畫也發展起來。唐代大畫家閻立本、吳道子皆以擅長佛畫而知名于世?,F在我們所能見到的中國最早的版畫,是刊印在佛經上的釋迦說法圖。
⑤佛教禪宗的思想,還影響到王維一派的文人畫和宋元以后的寫意圖。古印度和中亞的佛教音樂和舞蹈,也逐步傳入中國,在寺院的宗教活動中進行表演。唐代的音樂,吸收了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康國樂、驃國樂、林邑樂等來自佛教國家的音樂。
⑥在天文、醫藥等方面,佛教的影響也十分突出。8世紀的高僧一行,制定《大衍歷》,測定子午線,對我國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⑦至于醫藥,由印度翻譯過來的醫書和醫方,僅隋唐史籍的記載就達十余種。藏語系佛教的《大藏經》,更是保存了大量醫學著作。
道教對我國文化影響:
道教是植根于中國本土,發源于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宗教。它誕生之后,就對中國文化直接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封建社會的后期,中國文化隨處可以見到道教影響的印跡。
1、在哲學方面,道教的宇宙發生論、生命哲學和實踐功夫都對中國哲學的發展以極大的推動。唐末五代及宋初道士陳括創無極圖,以無極而太極,太極而陰陽,陰陽而五行,五行而萬物為宇宙發生順序。后來宋明理學家即取此說順行為宇宙發生論的典型理論框架。道教以精、氣、神為生命三要素,主張“性命雙修”,既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又重視生理健康的養護,這對宋明理學家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促使他們從單純的心性之學向兼重養生、煉形等方向發展。
2、在文學方面,道教的影響極為廣泛。許多收入《道藏》的神仙傳記,如漢代劉向的《列仙傳》、晉代葛洪的《神仙傳》等,都是文筆優美的散文,是具有獨特風格和價值的文學作品。道教還深刻地影響到民間文學和文人的創作。我國著名的幾部古典小說,《西游記》的人物有以如來佛和玉皇大帝為首的佛、道兩個系統;《水滸傳》里有《張天師祈禳瘟疫》《宋公明遇九天玄女》《公孫勝斗法破高廉》等章回;《三國演義》有諸葛亮預斷兇吉、呼風喚雨等情節;《紅樓夢》有形影相隨的一僧一道,無不反映出道教的影響。
3、道教還對中國文學理論和文學家藝術想像力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李白詩作中那種瞬息萬變的豐富想像力,就同他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有著明顯的關系。
4、在藝術方面,道教的宮觀建筑和雕塑繪畫藝術,豐富了中國的園林和藝術,山西永樂宮壁畫至今仍是受到世人矚目的藝術殿堂。廣泛吸收各地民間音樂乃至西域音樂而發展起來的道教音樂,不僅涌現了像阿炳(《二泉映月》的作者)這樣的著名音樂家,而且還保存了《玉音法事》《大明御制玄教樂章》等許多樂譜,這些都是中國民族音樂的寶貴遺產。
5、在科學技術方面,許多煉丹家往往兼攻化學、藥物學和醫學,如晉代葛洪不僅著有《抱樸子內篇》,記載了他對煉丹過程中所觀察到的化學變化的認識,還撰有《金匱藥方》《肘后備急方》《神仙服食藥方》等多種醫藥書籍。孫思邈對醫藥的研究更為精深,被后人尊為“藥王”。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就是道教方士在煉制丹藥中發明的。不少道士還精通天文歷算,據說祖沖之就可能是道家信徒。道教講究養生之道,保存并發展了氣功,也對中國的人體科學做出了貢獻。此外,一些道士還發展了中國的拳術,如北宋張三豐就是武當內家拳的創造者。
佛教是什么時侯傳入我國中原地區的:
佛教是何時傳入我國中原地區的,歷來說法不一,有三代以前、春秋、戰國、秦始皇時和兩漢之際諸說,至今迄無定論。 眾所周知,佛教是公元前6至前5世紀創立于古印度,到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統治時期被奉為國教。前256年,阿育王發起并派人主持佛教的第三次集結后,佛教始走出印度,向周圍國家傳播。持秦代以前佛教已傳入我國中原的幾種說法,時間或在佛教創立之前,或早于佛教外傳之時,而難以成立。至秦始皇時,盡管佛教正從印度向外傳播,但連接中原與中亞、南亞的絲綢之路尚未開通,說當時佛教已傳入中原地區,也難令人置信。上述種種說法,顯然是一些佛教徒為了與道教爭奪地位而編造的,不足為信。 史學界和佛學界一般都支持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原的說法。根據史書的記載,公元前2世紀至前1世紀,西域的大月氏、安息、康居、龜茲、于闐等地,佛教已廣為流行。此時,連接西域與中原地區的絲綢之路已經開通,為佛教的東漸創造了條件。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大月氏派使臣伊存入漢,曾向博士弟子秦景憲(景盧)“口授浮屠經”。東漢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一說十年,公元67年)遣蔡愔、秦景等赴天竺問佛求法,至大月氏迎回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等(《魏書·釋老志》),返歸洛陽后建白馬寺以居之。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四川、江蘇、山東等地都發現過東漢的佛像,表明佛教已在中原一些地方流傳開來。
道教的思想淵源:
1、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道教與流行于中國的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不同,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都是起源于外國而后再傳入中國的。道教則是植根于中國、發源于中國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道教的思想,主要淵源于道家思想和方士所鼓吹的神仙思想和方術,此外還吸收了古代的宗教思想和巫術以及陰陽五行、讖緯神學等等的思想資料。道教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雖然也受到過佛教的影響,如在北魏寇謙之以后,模仿佛教儀節,建立了祈禱、禮拜、誦經等一套完整的科儀戒律,但其主流則是中國的傳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
2、主張:修身養性,煉制藥丹,以求得道成仙:
道教追求的目標是得道成仙。道教不像佛教等其他宗教,把人生看作是無可留戀的痛苦,把對幸福的向往寄托于天國,幻想死后靈魂得救。相反,它認為生活在現實的世界是一件樂事,死亡才是痛苦的。所以道教的教義是樂生、重生的。
①所謂成仙并不是說死后靈魂升入“仙境”,而是指使人的形體長生不死,永遠過著超脫自在,不為物累的仙人生活。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種理想的目標呢?道教認為生、老、病、死雖是宇宙中不可抗拒的規律,但通過自身的修煉,遵循一定的方法,是可以做到益壽延年,長生不死的。
②修煉的方法多種多樣,精神修煉是一種重要的方法。所謂精神修煉,就是通過修身養性,除去物質名利的欲念,達到清靜無為的境地,乃可長生不死。服食丹藥是另一種重要的修煉方法。丹藥也叫“金丹”,用爐鼎燒煉礦石藥物(主要是鉛汞)而成,說服之可令不老不死。這種丹藥又叫做外丹,還有內丹,即把人體比作爐鼎,以煉體內的精、氣、神,達到長生的目的。這種“冶煉”內丹的辦法,實際上就是氣功。外丹的主要成分是鉛汞,服食者往往中毒致死。南宋以后,外丹便衰落下去,逐漸被內丹所代替。
道教尊老子為教主:
老子是思想家,不是宗教家,他并沒有從事什么宗教活動。但老子和莊子的道家思想是道教的一個重要思想來源。老子和莊子都把“道”說成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支配宇宙的法則。道教把“道”進一步抽象化、神秘化,使之成為一個玄妙莫測的最高精神實體。道家主張清靜無為,重視養生之道,道教也吸收過來,并加以發展,為它的各種方術披上理論的外衣。因此,道教徒便把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拉進道教,奉為教主。東漢順帝(125-144年在位)時,張陵創立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奉老子為教主,稱他為“太上老君”。這是老子被尊為教主之始,但僅限于漢中地區,中原廣大地區的教徒信奉的是另一教派太平道,太平道的經典《太平經》沒有多少老子的思想,教徒也不以老子為教主。到桓帝(147—167)時,由于桓帝“好神,數祀浮屠(亦作‘浮圖’‘佛圖’,即佛)老子。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轉盛”(《后漢書·西域列傳》)。此后,老子便被越來越多的道教徒所尊奉。
登錄并加入會員可無限制查看知識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