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詩證史是史學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詩句與其可以反映出的歷史現象對應正確的是詩句( )
| 詩句 | 歷史現象 |
A | 碧豆密爭桑蔭底,綠荷雜出稻花中 | 土地利用率提高 |
B | 盡將精好輸公賦,次把斗升求市人 | 賦稅征收貨幣化 |
C | 日薄人家曬蠶子,雨余山客買魚苗 | 雇傭勞動普遍化 |
D | 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 人身控制的減弱 |
A . A B . B C . C D . D
A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 “ 碧豆密爭桑蔭底,綠荷雜出稻花中 ” 意思是桑蔭底下種植了豆類,水稻田里有蓮藕雜出,說明土地利用率提高, A 項正確; “ 盡將精好輸公賦,次把斗升求市人 ” 意思是將更多的最好的收成用作官府的賦稅,把次一點的少量的收成拿到市場上交換,材料反映了交納的是實物稅,與 “ 賦稅征收貨幣化 ” 無關,排除 B 項; “ 日薄人家曬蠶子,雨余山客買魚苗 ” 意思是傍晚時有人家在曬蠶子,雨后山民賣魚苗,這無法體現 “ 雇傭勞動普遍化 ” ,排除 C 項; “ 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 意思是道路兩邊的桑麻蔥蘢延綿不盡,才知道我原來是在太平盛世,這與 “ 人身控制的減弱 ” 無關,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官營含義:
是指依靠國家權力,官府壟斷經營。
官營手工業經營特點:
由官府統一管理,工匠世代為官府勞作;
其生產范圍廣泛,資金雄厚,規模大,分工細,水平高;
古代手工業占主導地位;
由于官營手工業缺乏競爭,產品質量低,生產效率低,弊端叢生。
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征:
(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2)多種經營形態并存,互為補充;官營手工業規模巨大;
(3)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
(4)手工業技術不斷進步;
(5)規模越來越大,分工越來越細;
(6)手工業生產布局雖經濟重心的轉移而變化。
手工業三種形態比較:
經營形態 | 生產經營模式 | 產品及流向 | 流通方式 |
家庭手工業 | 農戶的一種副業 | 主要供自己消費和繳納賦稅 | 剩余產品投放市場 |
官營手工業 | 由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 |
主要生產武器和貴族消費的日用品 |
少量投放市 |
民營手工業 | 民間私人經營 | 主要生產供民間消費的產品 | 投放市場 |
素稱發達的古代手工業:
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從農業中脫離出來;
夏商周時期,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由官府壟斷;
春秋戰國時期: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官營手工業:
(1)產生:西周時期
(2)特點:
①官府統一經營管理、工匠職業世襲
②生產范圍廣、規模大、分工細致
③明代以前占據著古代手工業的主導地位。
(3)優勢:
資金雄厚,規模經營有利于精細分工與協作,工匠集中,管理嚴格,有利于古代手工業技藝的提高。
(4)不足:
不計成本,不入市場,供官府和貴族消費,缺乏競爭,采取強制勞動,超經濟剝削手段,激化矛盾。
官營手工業發展演變過程:
從西周到前朝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代表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
1、冶銅業:
①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小件青銅器。
②夏朝:能鑄造比較講究的青銅器。
③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業繁榮種類、數量增加,作坊規模大。
④春秋戰國秦漢時代:造型靈便輕巧;青銅防銹蝕技術先進。
2、冶鐵業:
①西周晚期:出現鐵器。
②戰國時期:鐵農具推廣;能制造鋼劍。
③漢朝:開始用煤做燃料。
④南宋:用焦炭冶鐵。
3、煉鋼業:
①春秋時期:發明冶煉鋼的技術。
②兩漢時期:炒鋼技術。
③南北朝時期:灌鋼法。
4、絲織業:
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絲織技術的國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現絲織業。
西周:出現平紋織物、斜紋提花織物。
漢代:絲綢遠銷歐洲,有“絲國”之稱。
戰國時期:絲織品種多、產量大。
唐代:緙絲技術。
宋末元初: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手工業部門。
明清時期:蘇州、杭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民營絲織業興盛;使用花樓機;產品種類繁多
5、瓷器:
新石器時代:開始燒制陶瓷(彩陶、黑陶、白陶)。
商代:出現原始瓷器。
東漢晚期和南北朝時期:瓷器的生產技術成熟,出現青瓷和白瓷。
隋唐時期:陶瓷工藝臻于成熟。
唐代:制瓷業成為一個獨立部門,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
宋代:景德鎮成為“瓷都”,瓷器遍布全國各地,出現一批明窯。
元代:進入彩瓷生產時期。
明清:瓷器與絲綢一起成為對外出口的大宗產品。
登錄并加入會員可無限制查看知識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