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vvt5r"></ruby>

      <p id="vvt5r"></p><output id="vvt5r"></output>

          <del id="vvt5r"></del>
          下載試題
          當前位置:
          學科首頁
          >
          史學熱點
          >
          對外交往
          >
          試題詳情
          難度:
          使用次數:211
          更新時間:2023-06-20
          糾錯
          1.

          1863 年,學者張斯桂在為《萬國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說: 間嘗觀天下大局,中華為首善之區、四海會同、萬國來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諸國,一春秋時大列國也。一今美利堅教師丁匙良器譯此書,其望我中華之曲體其情而俯從其議也。一則是書亦大有裨于中華用。儲之以備籌邊之一助云爾。 這反映了當時部分中國人(

          A .否定傳統宗藩體制 B .力主融入國際社會

          C .倡導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 .主張選擇性吸收國際法原則

          查看答案
          題型:選擇題
          知識點:對外交往
          下載試題
          復制試題
          【答案】

          D

          【詳解】根據材料 一則是書亦大有裨于中華用。儲之以備籌邊之一助云爾 可知,學者張斯桂認為《萬國公法》對中國外交有益,主張選擇性吸收國際法原則, D 項正確; A 項內容與材料 中華為首善之區、四海會同、萬國來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諸國,一春秋時大列國也 不符,排除 A 項;材料未體現當時部分中國人力主融入國際社會,排除 B 項;材料只是強調選擇性吸收國際法原則,而非倡導采用西方外交制度,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
          類題推薦:
          對外交往
          難度:
          使用次數:175
          更新時間:2020-11-16
          加入組卷
          1.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紀5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的關系良好,貿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頻繁。與此同時,中國與聯邦德國之間處于對立狀態。1955年,聯邦德國與蘇聯建交后,中國逐步推動與聯邦德國的民間往來。60年代,隨著中蘇關系日益緊張,中國與民主德國關系降到了冰點。70年代初,聯邦德國調整“新東方政策”,決定改善與中國的關系。197210月,兩國外長在北京簽署建立外交關系的公報,決定互派大使。此后,兩國的交流活動迅速升溫。

          ——摘編自劉德斌主編《國際關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國實施“新亞洲政策”,十分重視發展與中國的關系。德國企業認為在中國“差不多所有行業都有前景”,紛紛進軍中國市場。1998年,德國總理施羅德將實現外交政策“正?;弊鳛橹匾繕?,對外不依附于任何國家,謀求世界政治大國地位,并與中國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出現多元認同”。中國認為加強中德在多極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國際地位,擴大各自在國際上的活動余地,并促進世界和平、安全和穩定。2004年,中德在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框架內建立“具有全球責任的中德戰略伙伴”關系,中德關系發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編自吳友法《德國現當代史》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20世紀50~70年代中國與民主德國、聯邦德國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德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歷史條件。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德關系發展的歷史啟示。

          題型:綜合題
          知識點:對外交往
          復制
          試題詳情
          糾錯
          難度:
          使用次數:116
          更新時間:2020-12-22
          加入組卷
          1.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國古代王朝的對外政策,服從于以德撫遠的政治目標,希望建構一個以中國古代王朝為中心,具有共同道義和文化基礎的穩定的國際體系。漢代外交臨西海而望大秦,使節出使各國,遠人賓服。唐代時,要求選派的對外使節,到彼宜闡揚經典,使知大國儒教之盛,都城長安各國使節云集。明初朝廷四處宣諭,有貢必封。清初,順治曾詔諭:南海諸國,有能傾心向化、稱臣入貢者,與朝鮮一體優待。從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成功經驗來看,建構東亞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進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術,使得周鄰國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輸入移植。中國古代王朝對外政策的基本點是和平的文化影響,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領土的擴張;是國際體系的領導者和維護者,而非統治者和掠奪者。

          ——摘編自韓舁《中國古代的外交實踐及其基本原則》等

          材料二? 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清政府嚴詞拒絕英國遣使進京。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準外國公使進京常駐,但對遣使駐外無意執行。1864年,總理衙門將系統介紹國際法的譯作《萬國公法》分發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駐外公使郭嵩燾使英。甲午慘敗,清廷被迫承認朝鮮為自主之國。庚子國變后,清廷廣興新式學堂,鼓勵有志青年留學西洋,新式人才逐漸成為駐外使臣來源的主流。1901年,清廷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1911年,外務部職能趨于簡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護僑人傭客,以慎邦交。

          ——摘編自何新華《中國外交史(從夏至清)》

          材料三?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通過對人類古往今來諸多文明的研究比較,提出了挑戰——應戰模式來解釋文明的起源與發展。他把自然界對人的刺激和人對人的刺激統稱為挑戰,把人對自然挑戰的反應和人對人挑戰的反應統稱為應戰。

          ——據湯因比《歷史研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外交的特點。

          2)根據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晚清外交所面臨的挑戰應戰,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晚清政府的應戰舉措。

          題型:綜合題
          知識點:對外交往
          復制
          試題詳情
          糾錯
          加入組卷
          進入組卷
          下載知識點
          知識點:
          版權提示

          該作品由: 用戶黃建波分享上傳

          可圈可點是一個信息分享及獲取的平臺。不確保部分用戶上傳資料的來源及知識產權歸屬。如您發現相關資料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 可圈可點 ,我們核實后將及時進行處理。
          終身vip限時199
          全站組卷·刷題終身免費使用
          立即搶購


          0
          使用
          說明
          群聯盟
          收藏
          領福利
          精品影视高清无码,免费亚洲中文欧美_ 三级无码乱伦亚洲,精品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ruby id="vvt5r"></ruby>

              <p id="vvt5r"></p><output id="vvt5r"></output>

                  <del id="vvt5r"></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