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 年,學者張斯桂在為《萬國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說: “ 間嘗觀天下大局,中華為首善之區、四海會同、萬國來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諸國,一春秋時大列國也。一今美利堅教師丁匙良器譯此書,其望我中華之曲體其情而俯從其議也。一則是書亦大有裨于中華用。儲之以備籌邊之一助云爾。 ” 這反映了當時部分中國人( )
A .否定傳統宗藩體制 B .力主融入國際社會
C .倡導采用西方外交制度 D .主張選擇性吸收國際法原則
D
【詳解】根據材料 “ 一則是書亦大有裨于中華用。儲之以備籌邊之一助云爾 ” 可知,學者張斯桂認為《萬國公法》對中國外交有益,主張選擇性吸收國際法原則, D 項正確; A 項內容與材料 “ 中華為首善之區、四海會同、萬國來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諸國,一春秋時大列國也 ” 不符,排除 A 項;材料未體現當時部分中國人力主融入國際社會,排除 B 項;材料只是強調選擇性吸收國際法原則,而非倡導采用西方外交制度,排除 C 項。故選 D 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