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海外貿易中,輸出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瓷器、漆器、鐵器等,輸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為大宗。政府每年從海上進口貿易中獲利頗豐。這表明,在宋朝( )
A .進口商品成為基本生產資料 B .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C .外貿成為國家稅收主要來源 D .手工業生產較為發達
D
【詳解】宋朝海外貿易中,輸出商品多為手工業制成品,而輸入產品多為奢侈品,最終政府每年從海上進口貿易中獲利頗豐,意味著當時貿易出口量較大,說明手工業生產較為發達, D 項正確;進口商品是奢侈品,不是基本生產資料,排除 A 項;漢代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排除 B 項;通過材料無法看出外貿在國家財政中所占比重,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重農抑商政策:
1、含義:
中國封建王朝限制、打擊工商業、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確保賦役征派、地租征收,以鞏固封建統治的政策。
2、原因:
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財源、兵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農民的長期斗爭使統治者認識到解決好農民問題是穩定社會秩序和鞏固統治的關鍵。
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
1、其發展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各個時期發展不平衡。
2、官營和專賣長期存在。
3、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的社會政治地位低下,商業發展艱難曲折。
4、政府對商業的控制逐漸減少。
5、與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相聯,互相促進。
6、國內貿易、民族政權間的邊境貿易、對外貿易全面繁榮。
7、古代金融業與商業互相促進。
明清商業發展新特點:
1、商業市鎮興起;
2、貨幣經濟占據主要地位;
3、農產品也大量進入市場;
4、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經濟作物普遍種植。作為農產品加工的副業產品,也都成為商品化的組成部分;
5、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實力雄厚,形成徽商、晉商、寧紹商人、閩商等大商幫。(廣泛使用貴金屬貨幣白銀,便利了商品貿易和商業資本的集聚。)
重農抑商的發展:
1、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中有獎勵耕織的政策。
2、漢初,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3、北魏至唐前期,鼓勵農民墾荒。
4、元朝,元世祖設立管理農業的機構;組織編寫《農桑輯要》;禁止毀農田為牧地;招募流亡,鼓勵墾荒屯田;興修水利。
5、明清前期,政府大力獎勵墾荒。??
重農抑商的影響:
1、重視農業,保護了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封建社會初期,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
2、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強化了自然經濟,不利于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漫長的重要原因
古代商業:
時期 | 特點 | 概況 |
原始社會 | 產生原始商業 | 以物易物 |
商周 | 工商食官政策 | 1.出現職業商人 2.各種貝幣出現 |
春秋戰國 | 官府出面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商品交換發展,城市繁榮。 | 1.私商成為商人主體 2.各國鑄造貨幣種類多 3.各諸侯國成為著名的商業中心 |
秦漢 | 國家統一,商品對外流通廣泛,對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 | 1.秦朝統一貨幣、度量衡 2.海上、陸上絲綢之路開通。中外貿易發展起來 3.許多大城市成為著名的商業中心 |
隋唐 | 商業流通范圍擴大,商業貿易繁榮。 | 1.城市商業繁榮 2.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 3.銅錢大量流行 |
宋元 | 商業繁榮,古代商業進入新的高峰期。 | 1.城市商業繁榮 2.出現世界上最早貨幣“交子” 3.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開始轉向市場 4.對外貿易興盛,泉州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港 |
明清 | 小農經濟與市場聯系日益密切,社會上經商風氣濃厚,商業發展出現新的特點。 | 1.出現大批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 2.大量農產品進入市場 3.出現區域性的商人群體 4.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 |
登錄并加入會員可無限制查看知識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