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洋溢著剛健豐偉、莊重博大的時代氣象,這在書法藝術上亦有體現。宋代書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書法家的作品 “ 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硬弩欲張,鐵柱將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 。能夠突出體現這一風格的書體是( )
A .小篆 B .楷書 C .行書 D .草書
B
【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唐代楷書盛行,楷書具有字體方正、筆畫工整、遒勁有力的特點,與材料形象化的描述相符, B 項正確;小篆是秦朝時期的字體,且篆書比較舒朗,具有曲線美,排除 A 項;行書與草書都具有靈活、流動的特點,以適意為主,不要太受法度之限制,與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 CD 項。故選 B 項。
【點睛】本題圍繞盛唐書法的時代氣象和藝術風格創設情境,彰顯了書法藝術承載的美學理念,引導學生培養審美感受力和領悟力,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摘自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 2022 年高考歷史全國卷試題評析)
?
漢字的起源:
圖畫文字→象形字的符號化→漢字
漢字源遠流長。它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碩果僅存的一種方塊表意文字。世界上另外幾種最古老的文字,如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造的圣書字、中美洲印第安族瑪雅人創造的象形文字,都已經成為死文字,不再使用。漢字從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字,一直到今天的現代文字,盡管在形體上、讀音上或字義上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在性質上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F代漢字和古代漢字一脈相承,現代漢字是從古代漢字基礎上逐漸演變、發展而來的。
我國古人常說“上古結繩而治”。古書上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睂嶋H上在文字產生之前,結繩是一種用來記事的方法。約定俗成,不同的繩結,或繩子的不同長短、顏色等,表示某種特定的含義。不過這只是一種記事方法,中國文字是通過另一種途徑逐漸形成的。我國的漢字起源于圖畫,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讀出來的圖畫,稱為“圖畫文字”。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畫符號,是原始文字的雛形。
象形字越來越符號化,逐漸脫離圖畫,形成漢字。至商朝,漢字已經形成完整體系。
為什么說到商代,漢字已形成完整體系?因為從文字結構和造字方法看,甲骨文已經歷了相當長的演變過程,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上古文字。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字形結構,與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是一脈相承的。甲骨文字形結構,已出現了后世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其中以象形字為多,還有會意字、形聲字、指事字、假借字、轉注字。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它的發現對研究商周的歷史和中國文字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文字的演變趨勢:
甲骨文→金文→篆書(分大篆和小篆)→隸書→楷書
總趨勢是由繁到簡,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范化、穩定化。漢字形體演變的過程可以分為古文字和隸楷兩大階段。在古文字階段,漢字形體演變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書、秦隸。在隸楷階段,漢字形體演變的序列是隸書、楷書。
隸書盛行于漢代。魏晉時期是隸書向楷書的過渡階段??瑫⑿杏谒逄?。隸書、楷書是正式字體。在隸楷階段,還出現了輔助書體——草書和行書。
小篆使每個字的筆畫數固定下來;隸書構成了新的筆形系統,字形漸成扁方形;
楷書誕生以后,漢字的字形字體就穩定下來了,確定了“橫、豎、撇、點、捺、挑、鉤、折”的基本筆畫,筆形得到了進一步的規范,各個字的筆畫數和筆順也固定起來;由多行書寫產生出來的排列整齊的要求,使字形變化、筆畫的長短、粗細被約束在方框內伸展,筆畫分布的部位和疏密也受到制約,字形結構講究平衡對稱。
楷書出現使漢字的方塊化定型了,漢字的字體演變成熟了,一千多年來楷書一直是漢字的標準字體。這是漢字字體演變的主流。輔助性字體草書和行書的發展過程是漢字字體演變的支流。
漢字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保證了漢字使用的暢通無阻;漢字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區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條件,反之,我國眾多民族、眾多方言,為漢字的使用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漢字自身的成熟與完美,也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①漢字是復腦文字,激發人的形象思維。
②漢字有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沉淀為背景,信息含量大,具有豐富的表達能力。
③漢字有強大的組合能力,單字相對較少,占空間較小,經濟實用。
④漢字中的數字有強大的邏輯性。
⑤漢字的書法是一門獨特高雅的藝術。
甲骨文: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范圍包括河南省安陽市西北小屯村、花園莊、侯家莊等地。這里曾經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稱為殷墟。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藥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古代甲骨上的刻劃痕跡被確認為是商代文字,是我國考古的三大發現(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遺跡)之一。
金文:
金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制造十分發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金文的內容是關于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脫去板滯,變化多樣,更加豐富了。金文基本上屬于籀篆體。這些文字,在漢武帝時就已被發現,當時有人將在汾陽發掘出的一尊鼎送進宮中,漢武帝因此將年號定為元鼎(前116)。以后金文又陸續有所發現。宋代文人歐陽修、趙明誠都善書,對金文作過研究和記載。
篆書:
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其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銘文等。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秦時刻石如《泰山》、《嶧山》、《瑯琊臺》等,傳為李斯所書,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陽冰、五代徐鍇與清代的鄧石如均是小篆大家。在漢文字發展史上,篆書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隸書: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于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于書寫。"隸書盛行于漢朝,成為主要書體。作為初創的秦隸,留有許多篆意,后不斷發展加工。打破周秦以來的書寫傳統,逐步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統一下,是漢代隸書逐步發展定型,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同時,派生出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為藝術奠定基礎。
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東漢??瑫拿液芏?,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頫)等。
楷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劃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瑫⑿杏诹?,至唐代出現了繁榮局面。自秦漢之際產生筆畫至三國楷書成型,兩晉南北朝是楷書發展的勃興時期,以王羲之為代表。北朝書法的勃興是楷書興旺的標志。其質樸雄強的藝術風格。與南方的秀麗典雅。雙峰對峙??瑫κr期限在盛唐承隋楷風格之變。各書家各顯其個性體貌。
登錄并加入會員可無限制查看知識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