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曾說: “我想中國歷史上有意義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黃帝、堯舜以來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漢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來……;第三回就是我們今天所紀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謂“漢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 .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轉變 B . 血緣國家到地域國家的轉變
C . 世卿世祿到選賢舉能的轉變 D . 分裂割據到中央集權的轉變
C
【詳解】
梁啟超指的 “ 漢朝的革命 ” 主要指的是漢朝實行了察舉制,取代 了三代以來的世卿世祿制,由重血緣出身到考查品德、才能的選官制度的轉變,故選擇 C 項; " 公天下 " 到 " 家天下 " 的轉變指的是禪讓制到世襲制的轉變,發生在夏朝,排除 A 項;血緣國家到地域國家的轉變指的是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轉變,發生在秦朝,排除 B 項;分裂割據到中央集權的轉變發生在秦朝,秦朝是我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排除 D 項。
推恩令概念:
“推恩令”是漢朝時期推行的一個旨在減少諸侯的封地,削弱諸侯王勢力范圍的一項重要法令。主要內容是將過去由諸侯王只能把封地傳給嫡長子的情況,允許諸侯王把封地分為幾部分傳給幾個兒子,形成直屬于中央政權的侯國。
推恩令示意圖:
“推恩令”實行原因:
1、王國問題威脅中央集權的嚴峻形勢;
2、吸取晁錯削藩令引起七國之亂的教訓;
3、實行“推恩令”名義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既迎合了武帝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
“推恩令”主要內容:
1、漢武帝推恩令是漢朝漢武帝時期推行的一個旨在減少諸侯的封地,削弱諸侯王勢力范圍的一項重要法令。主要內容是將過去由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傳給嫡長子的情況,允許諸侯王把封地分為幾部分傳給幾個兒子,形成直屬于中央政權的侯國。
2、漢初,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長子單獨繼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孫得不到尺寸之地。雖然文景兩代采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是到漢武帝初年,“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謀以逆京師”,嚴重威脅著漢朝的中央集權。因此公元前127年正月,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推恩令吸取了晁錯削藩令引起七國之亂的教訓,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余諸子在原封國內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于縣。這使得諸侯王國名義上沒有進行任何的削蕃,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于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導致封國越分越小,勢力大為削弱,從此“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十余里”。
3、規定諸侯王死后,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國部分土地為列侯,列侯歸郡統轄。允許諸侯王推“私恩”把王國土地的一部分分給子弟為列侯,由皇帝制定這些侯國的名號。按照漢制,侯國隸屬于郡,地位與縣相當。因此王國析為侯國,就是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推恩令下后,王國紛請分邑子弟,“于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背ⅰ安恍绪碲於獓晕觥?。武帝以后,王國轄地不過數縣,其地位相當于郡。這樣,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問題,就進一步解決了。
“推恩令”主要措施:
建中朝,設刺史,漢武帝能用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的原因:景帝削藩奠定了基礎,漢武帝時國家實力強大,其措施行之有效。
“推恩令”主要影響:
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令”是中國傳統文化反思的科學基點。
以往人們研究和反思漢武帝時期社會變革,往往都以“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基點,這是不對的。筆者認為,應以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令”為基點?!巴贫髁睢备嬖V我們:漢武帝時期思想變革與政治變革是統一的;武帝時期政治變革的意義遠遠超過思想變革;武帝最崇尚的儒學不是《五經》,而是《孝經》;武帝不僅是“崇尚儒學”,而是“儒術合流”;武帝時期的“儒術合流”是中國封建社會前期百家合流中的“有機合流”;百家的“有機合流”是武帝以后中國學術發展的科學途徑;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不著眼于“百家合流”,就會犯路線或方向性錯誤。
登錄并加入會員可無限制查看知識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