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租庸調制規定男子除租、調外,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兩稅法規定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這一變化反映了
A . 國家廢除了長期以來的人丁稅 B . 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松弛
C . 政府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 . 小農經濟不斷發展的結果
B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的兩稅法改變了租庸調制 “以丁身為本”的征稅原則,“唯以資產為宗”,重視實際納稅能力,這意味著封建政府對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減弱,同時也多少改變一些負擔不均的現象,故選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兩稅法并沒有廢除人丁稅,只不過是改變了“以丁身為本”的征稅原則,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宋朝時期,實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排除C項;兩稅法的實行是針對安史之亂之后,國家財政危機不斷加深的情況,而并非小農經濟不斷發展的結果,排除D項。
?
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狀況:
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到戰國時,鐵農具的使用范圍擴大。
2、春秋末年,我國已使用牛耕。戰國時期,牛耕進一步推廣。牛耕是我國農業史上的一次革命。
3、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
鐵農具和牛耕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影響:
鐵農具和牛耕促進了井田制的瓦解。由于廣泛使用鐵農具和牛耕,耕地面積和農業產量大幅度提高,使單位生產和個體經營的特色的小農階層成為社會基礎的可能,井田制中“千耦其耕”的奴隸集體耕種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而分散的,一家一戶制的封建經濟形式興起了。
鐵農具和牛耕推廣的作用:
1、經濟上: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2、政治上:使得新興的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我國最早使用鐵農具的記載:
我國鐵農具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豆茏印芬粫杏涊d,春秋時齊國已經用鐵農具耕種土地,這是我國有關使用鐵器進行農業生產的最早文字記載。在湖南、江蘇等地的春秋墓葬中,曾發現一批鐵農具。成書于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上記載的鐵礦山達三十多處。在公元前五世紀的春秋、戰國之際,又創造了鑄鐵柔化處理技術,用來制造韌性鑄鐵農具,從而使鐵農具得以廣泛使用,這項發明比西方早2000多年。
登錄并加入會員可無限制查看知識點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