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地中海示意圖
材料 以 “ 陸地之間 ” 的海而著稱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種稱呼: “ 偉大的海 "“ 墮落的海 ”“ 智慧之海 "" 貿易之海 " 等,不同的稱呼反映了人們對地中海歷史的不同理解 , 圍繞歷史上的地中海世界,選擇某一稱呼或者自擬一個稱呼,并運用世界史具體史實,予以論述(要求:以稱呼為題,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
① 選擇 “ 偉大的海 ”, 可結合名言:偉大的羅馬展開論述,具體為,羅馬的擴張以及羅馬帝國的建立與發展,以及伴隨的羅馬法從十二銅表法發展到民法大全的歷程等史實進行論述,史論結合,最后小結即可;
② 選擇 “ 墮落的海 ” ,可結合西羅馬帝國滅亡后的中世紀的相關歷史史實進行論述,但是這塊知識相對來說考生更加陌生,不建議選擇這個論題,當然,主要史實有羅馬的衰落、封君封臣制、宗教戰爭、十字軍東征、贖罪券等。
③ 選擇 “ 智慧之海 " ,主要以人文主義這一線索展開,以普羅泰格拉為代表的智者學派、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此后是文藝復興:文學三杰、藝術三杰等,以及宗教改革以及近代科學的興起、啟蒙運動;
④ 選擇 “ 貿易之海 " ,可結合古希臘的對外貿易、羅馬帝國的擴展促進貿易的發展以及連接中國絲綢之路的舊航路等相關史實進行論述,以及新航路開辟也可展開論述,比如,偉大的航海家哥倫布是地中海地區的意大利人。史論結合,最后小結即可。
【詳解】題目要求任選一稱呼為題,并運用世界史具作史實,予以論述??忌梢愿鶕约狠^熟悉的知識選擇一個稱呼進行論述。比如選 “ 偉大的海 ", 可結合羅馬的擴張以及伴隨的羅馬法擴展到地中海世界等史實進行論述,史論結合,最后小結即可;選擇 “ 墮落的海 ” ,可結合西羅馬帝國滅亡后的中世紀的相關歷史史實進行論述,但是這塊知識相對來說考生更加陌生,不建議選擇這個論題;選擇 “ 智慧之海 " ,結合所學的古希臘智者運動和近代意大利的文藝復興等相關史實進行論述,史論結合,最后進行小結即可;選擇 " 貿易之海 " 可結合古希臘的對外貿易、羅馬帝國的擴展促進貿易的發展以及連接中國絲綢之路的舊航路等相關史實進行論述,史論結合,最后小結即可。
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建寅( 1845 - 1901 ),科學家徐壽之子,從小研習 “格致之學”,懷抱科學救國理想。早年效力于翻譯西方科學書籍,“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1874 年,研制成功硝酸,產品廣泛應用于火藥制造。 1875 年,被任命為山東機器局總辦,營建兵工廠, “躬自創造,未嘗延用西人”, 1879 年,受命負責到歐洲考察造艦、兵工, “留心訪詢”,訂購艦只。在德國訂造的兩艘鐵甲船后來成為北洋艦隊的主力“鎮遠”艦和“定遠”艦。在歐洲期間,還悉心考察近代工業技術和管理制度,所撰《歐游雜錄》詳細記錄了多種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制造工藝和設備,并繪制了許多草圖。這部書是近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一份珍貴資料,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后,外國停止供應火藥,他創辦火藥廠,親自試制無煙火藥,“日手杵臼,親自研煉”,很快獲得成功。后試驗室不幸發生爆炸,他獻出了寶貴生命。
——摘編自鐘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考察西方的歷史》
(1) 概括徐建寅對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歷史貢獻。
(2) 簡述詹天佑、徐建寅等中國近代科學家的共同精神品質。
(1) 翻譯西方科學書籍,介紹先進制造工藝、設備和工業管理制度;創辦近代軍事工業,研制新式武器彈藥;引進西方先進軍事設備,為建立近代化海軍做貢獻。
(2) 具有憂患和救亡意識;努力掌握先進科學技術;注重試驗,將科學技術運用于國家建設;獻身于科學發展和民族富強大業。
【詳解】( 1 )歷史貢獻綜合材料內容進行分析概括即可,包括推動科技教育近代化、科技研究近代化、產業近代化和生產方式與管理方式的近代化等。
( 2 )精神品質根據 “ 懷抱科學救國理想 ”“ 躬自創造,未嘗延用西人 ” 、 “ 創辦火藥廠,親自試制無煙火藥 ” 、 “ 試驗室不行發生爆炸,他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 等信息可知共同的精神品質包括家國情懷、勇于實踐、奮斗獻身、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等。
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戰之前保守黨長期在英國執政,相當多的重要成員都屬于極為富有的階層,內閣大臣們也多來自工業和商業大家族。保守黨人主張納粹德國應當得到支持,認為它是對抗布爾什維克主義向西蔓延的堡壘。在保守黨執政下的英國,倫敦的各大銀行給納粹德國提供了大量商業信貸,英德貿易使德國獲得相當可觀的英鎊外匯,由此,德國重新武裝具有了雄厚的資金支持。實際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相當多的英國銀行家和商人在同德國的生意中賺取了豐厚利潤;對他們來說,通過與德國維持良好關系獲取私人利益的重要性要大于國家利益。 1939 年 4 月,蘇聯建議成立英法蘇三國聯盟,民意測驗表明 84 %的英國人贊成該倡議,保守黨政府卻堅決地拒絕了。
——摘編自(英)桑德拉·哈爾珀琳《現代歐洲的戰爭與社會變遷》
(1) 概括二戰爆發之前英國保守黨政府對納粹德國的政策,并簡述其后果。
(2) 指出影響英國保守黨政府對德政策的因素。
(1) 政策:支持納粹德國,將其視為對抗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堡壘;支持銀行給納粹德國提供大量商業信貸,鼓勵英德貿易。后果:方便納粹德國贏得良好的國際環境;使德國重新武裝具有了雄厚的資金支持,加速納粹侵略勢力的崛起。
(2) 因素:保守黨代表極富有的工商業大家族的利益;保守黨敵視蘇聯布爾什維克主義;很多英國銀行家和商人將私人利益置于國家利益之上。
【詳解】( 1 )政策:根據 “ 保守黨人主張納粹德國應當得到支持,認為它是對抗布爾什維克主義向西蔓延的堡壘 ” 得出支持納粹德國,將其視為對抗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堡壘;根據 “ 在保守黨執政下的英國,倫敦的各大銀行給納粹德國提供了大量商業信貸,英德貿易使德國獲得相當可觀的英鎊外匯 ” 得出支持銀行給納粹德國提供大量商業信貸,鼓勵英德貿易。后果:根據 “ 保守黨人主張納粹德國應當得到支持 ”“ 蘇聯建議成立英法蘇三國聯盟 …… 保守黨政府卻堅決地拒絕了 ” 得出方便納粹德國贏得良好的國際環境;根據 “ 英德貿易使德國獲得相當可觀的英鎊外匯,由此,德國重新武裝具有了雄厚的資金支持 ” 得出使德國重新武裝具有了雄厚的資金支持,加速納粹侵略勢力的崛起。
( 2 )因素:根據 “ 使德國重新武裝具有了雄厚的資金支持,加速納粹侵略勢力的崛起 ” 得出保守黨代表極富有的工商業大家族的利益;根據 “ 保守黨人 …… 認為它是對抗布爾什維克主義向西蔓延的堡壘 ” 得出保守黨敵視蘇聯布爾什維克主義;根據 “ 相當多的英國銀行家和商人在同德國的生意中賺取了豐厚利潤;對他們來說,通過與德國維持良好關系獲取私人利益的重要性要大于國家利益 ” 得出很多英國銀行家和商人將私人利益置于國家利益之上。
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認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 “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陽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遷都。由于迭經戰亂,洛陽早已衰敗,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陽,令穆亮和漢族人氏李沖,董爵等人籌劃重建。兩年后,北魏“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笨脊虐l掘證明,北魏洛陽城的核心格局繼承和發展了中原正統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規模、位置和名稱等于魏晉一致。遷洛早期重建的洛陽宮太極殿廣泛吸收和借鑒了魏晉洛陽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極殿的形制。整個城市分為宮城、內城和外郭城。布局謹嚴,規模宏大,遠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內統一規劃建造里坊,使郭城區域的功能進一步明確和豐富,是中國古代都城營建的一大創舉。三重城圍都城行制的出現,也改變了過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開東魏、北齊鄴都南城和隋唐長安城宏大整齊之先河。
——摘編至錢國祥《北魏洛陽外郭城的空間格局復原研究》等
( 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陽的原因和舉措。
( 2)簡析北魏重建洛陽在古代都城發展史上的意義。
( 1 )原因:洛陽舊城衰??;為遷都做準備;便于對中原的控制,強化政權正統性。舉措:任用漢人籌劃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晉洛陽城主體建筑;擴大城市規模,新建外郭城;統一規劃里坊。
( 2 )使古都洛陽重現生機;成為中國古代后世都城建設的榜樣;影響日韓等亞洲國家古代城市建設。
【詳解】( 1 )原因:根據材料 “ 由于迭經戰亂,洛陽早已衰敗 ” 可知洛陽舊城衰??;根據材料 “ 故有意遷都 ” 可概括出為遷都做準備;根據材料 “ 而洛陽是帝宅王里,可 ‘ 光宅中原 ’” 可概括出便于對中原的控制,強化政權正統性。舉措:根據材料 “ 令穆亮和漢族人氏李沖,董爵等人籌劃重建 ” 可概括出任用漢人籌劃重建;根據材料 “ 遷洛早期重建的洛陽宮太極殿廣泛吸收和借鑒了魏晉洛陽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極殿的形制 ” 可概括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晉洛陽城主體建筑;根據材料 “ 整個城市分為宮城、內城和外郭城。布局謹嚴,規模宏大,遠超前代 ” 可概括出擴大城市規模,新建外郭城;根據材料 “ 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內統一規劃建造里坊,使郭城區域的功能進一步明確和豐富 ” 可概括出統一規劃里坊。
( 2 )根據材料 “ 由于迭經戰亂,洛陽早已衰敗 ”“ 洛陽宮太極殿廣泛吸收和借鑒了魏晉洛陽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極殿的形制。整個城市分為宮城、內城和外郭城。布局謹嚴,規模宏大,遠超前代 ” 可概括出使古都洛陽重現生機;根據材料 “ 中國古代都城營建的一大創舉 ”“ 開東魏、北齊鄴都南城和隋唐長安城宏大整齊之先河 ” 可概括出成為中國古代后世都城建設的榜樣;結合所學從影響日韓等亞洲國家古代城市建設的角度補充。
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中國共產黨多次提出“現代化的軍事工業”“裝備的現代化”“軍隊現代化”等說法,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明確指出,必須“努力于建設新軍知發展新的軍事工業”,并強調“軍新軍制離不了現代化,把技術條件增強起來”。
——摘編自《毛澤東選集》等
材料二
1954年9月,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國要“建設成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F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
——摘編自《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
材料三
1964年12月,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宣布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任務,即“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
——摘編自《周恩來選集》
材料四
1979年9月,葉劍英在講話中指出:“我們要在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些都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也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必要條件?!?
——摘編自《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 1 )結合時代背景,簡析材料一、二、三中 “ 現代化 ” 內容變化的原因。
( 2 )指出材料四中 “ 現代化 ” 目標的新內涵,并簡述其意義。
( 1 )全面抗戰時期,適應民族解放戰爭的需要,注重軍事現代化。 50 年代,為改變生產力落后的狀況,實行以工業化為重點的國家發展戰略。 60 年代前期,國民經濟調整,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或中蘇關系惡化,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當時正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五六十年代,適應國家安全需要,重視國防建設;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認識到科技對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性。
( 2 )新內涵:高度民主,高度文明。意義:適應改革開放的時代要求;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注入了新的內容;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探索。
【詳解】( 1 )材料一:根據 “1938 年 ” 的時間,可得出抗戰全面爆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材料二:根據 “1954 年 9 月 ” 可得出一五計劃開展,工業化起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立;材料三:根據 “1964 年 12 月,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宣布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 ,可從當時的國民經濟方針的調整作答,也可從當時國內外的形勢進行概括,可得出中蘇關系惡化,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當時正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 2 )新內涵:根據 “ 我們要在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 …… 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 可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概括,可得出經濟上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政治上完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思想上要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意義:根據所學可得出推動了改革開放的進程;有利于進一步解放思想;促進我國民主法治建設與完善;有利于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
有同學研究明代白銀貨幣化問題,收集了如下材料,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 明代財政收入
年份 | 米麥(萬石) | 布(萬匹) | 絹(萬匹) | 寶鈔(萬錠) | 銀(萬兩) |
1430 | 3979 | 20.5 | 94.1 | 7388.9 | 32.9 |
1552 | 2659 | 13.3 | 32.0 | 2414.4 | 243.3 |
1621 | 2780 | 12.9 | 20.6 | 8.1 | 755.2 |
——摘《明實錄》材料二
《醒世姻緣傳》、 “三言”,“二拍”等小說中有關白銀的描述不可勝數,大到如捐官、行賄、購房、買賣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費和社交饋贈,處處可見,銅錢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須繁。
——摘《醒世姻緣傳》等
材料三
吾以為非廢金銀不可。廢金銀,其利有七:粟帛之屬,小民力能自致,則家易足,一也。鑄錢以通有無,鑄者不息,貨無匱竭,二也。不藏金銀,無甚貧甚富之家,三也。 ……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 1 )分別闡述每則材料對研究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價值。
( 2 )綜合上述材料,簡述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影響。
( 3 )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銀貨幣化還可補充哪些類型的史料,請至少列出兩種。
( 1 )材料一是明代國家財政收入的官方統計數據,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銀貨幣化的原因、表現等問題;
材料二是小說對當時普遍使用白銀的社會場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銀使用的廣泛性及其社會影響;但要區別藝術創作與歷史真實,要考慮作者的立場與意圖,需要其他史料印證。
材料三是黃宗羲廢金銀的主張,可用于研究時人對白銀貨幣化問題的認識。
( 2 )影響 : 促進國家財政的貨幣化,有利于賦稅制度改革;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區域性商幫群體出現;促進了市民文化的發展;影響了社會風氣;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 3 )方志、筆記、外國文獻、考古資料等
【詳解】( 1 )根據 “ 明代財政收入 ” 可得出材料一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銀在財政稅收方面的數量用作用;根據 “ 大到如捐官、行賄、購房、買賣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費和社交饋贈,處處可見,銅錢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須繁。 ” 可得出材料二中的三言二拍,描繪了當時的生活場景,有利于我們從日常生活消費的角度了解白銀流通的情況;但要區別藝術創作與歷史真實 , 要考慮作者的立場與意圖,需要其他史料印證。根據 “ 吾以為非廢金銀不可。 ” 可得出材料三可從白銀貨幣化存在的問題的角度研究。
( 2 )影響 : 綜合材料和所學,可從促使明朝稅收體系的轉型;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 農產品商品化 ; 城鎮商業繁榮;一定程度上拉大了貧富差距等角度概括。
( 3 )根據所學可得出方志、筆記、外國文獻、考古資料,以及實物史料,如銀錠;圖像史料,如相關的世俗畫作品。
1970 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在對外政策報告中說: “ 歐洲今天已比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維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聯合和更名副其實的伙伴關系是符合美國利益的。美國意在
A .重建布雷頓森林體系 B .聯合歐洲消除滯脹危機
C .調整與西歐國家關系 D .加大與蘇聯對抗的強度
C
【詳解】根據材料 “ 歐洲今天已比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維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聯合和更名副其實的伙伴關系是符合美國利益的 ” 及所學知識可得,美國現在要調整與歐洲之間的關系,符合美國現在利益的需求, C 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布雷頓森林體系相關信息,排除 A 項; 1973 年 -1983 年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以滯脹為特征的經濟危機,時間不符,排除 B 項;材料未體現美國對抗蘇聯的態度,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列寧曾指出: “ 只要我們還生活在一個小農國家里,資本主義在俄國就有比共產主義更牢固的經濟基礎。 ...... 我們還沒有挖掉資本主義的老根,還沒有鏟除國內敵人的基礎。 ”“ 挖掉資本主義的老根 ” 的辦法有
A .通過工業化以改變階級結構 B .發展軍事工業提升國防實力
C .實行家庭經營促進農業發展 D .恢復市場作用增強經濟活力
A
【詳解】根據材料 “ 我們還沒有挖掉資本主義的老根,還沒有鏟除國內敵人的基礎 ” 并結合所學可知,發展工業化能夠促進工人階級力量的壯大,改善人民的生活,鞏固無產階級的統治,這是 “ 挖掉資本主義的老根 ” 的辦法, A 項正確;提升國防實力并不能挖掉國內資本主義的 “ 老根 ” ,排除 B 項;根據材料 “ 只要我們還生活在一個小農國家里,資本主義在俄國就有比共產主義更牢固的經濟基礎 ” 可知,發展農業不會 “ 挖掉資本主義的老根 ” ,排除 C 項;恢復市場并不能 “ 挖掉資本主義的老根 ” ,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1871 年《德意志帝國憲法》包含一些大多數國家的憲法均不涉及的內容。例如關稅,商業,鐵路,郵政和電報等,關于個人權利卻只字未提,這反映了德國
A .帝國結構的松散性 B .對外政策的擴張性
C .資本主義的保守性 D .君主制度的脆弱性
C
【詳解】根據材料 “1871 年《德意志帝國憲法》包含一些大多數國家的憲法均不涉及的內容。例如關稅,商業,鐵路,郵政和電報等,關于個人權利卻只字未提 ” 可知,德國雖然通過 1871 年《德意志帝國憲法》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涉及了關稅,商業,鐵路,郵政和電報等,但卻沒有涉及個人權利,說明德國資本主義的保守性,專制色彩比較濃厚, C 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德國的國家結構,不能得出帝國結構的松散性,排除 A 項;材料沒有體現德國的對外政策,排除 B 項;結合所學可知,德國代議制專制色彩非常濃厚, “ 君主制度的脆弱性 ” 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18世紀后期英國機器費用昂貴,工廠主想方設法讓工人盡可能多干活。原來在工作中習以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戲等行為一概被禁止。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 . 機器出現使工業結構發生根本變革
B . 生產方式的轉變推動了社會分化
C . 蒸汽時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惡化
D . 物價上漲制約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B
【詳解】材料體現了 “ 機器的使用 ” 和 “ 工廠的規定 ” 使得工人的工作內容變得單一(相比工場手工業時代),從而推動了社會分化(社會分化特指原來承擔著多種功能的某一社會單位發展為承擔單一功能的多種不同的社會單位), B 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工業結構的變化,排除 A 項;材料體現的是工人的工作變化而非生活境遇,排除 C 項;材料沒有體現物價上漲,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17世紀的荷蘭畫家作品中經常呈現如下場景。整齊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兒女們的漂亮服飾,宴會上盛大的排場,海員的英勇,商業的輝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蘭商船。這反映了當時荷蘭
A . 海外貿易豐富了藝術題材 B . 浪漫主義藝術風靡一時
C . 商業公司壟斷新航路貿易 D . 啟蒙運動塑造社會風貌
A
【詳解】結合所學可知,正是由于 17 世紀,荷蘭成為海上殖民霸主,海外貿易繁榮,藝術上才出現了 “ 海員的英勇,商業的輝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蘭商船 ” 等題材,由此可見海外貿易豐富了藝術題材, A 項正確;材料不是憧憬未來的浪漫主義,而且浪漫主義出現的時間是 18 世紀末,排除 B 項;材料沒有體現壟斷公司,排除 C 項;材料和啟蒙運動無關,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從充滿智慧的浮力小天平到比薩斜塔自由落體實驗的傳說,從擺的發現到用望遠鏡驗證哥白尼的日心說,這些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描述的科學家是
A . 達爾文 B . 牛頓 C . 愛迪生 D . 伽利略
D
【詳解】根據材料 “ 從充滿智慧的浮力小天平到比薩斜塔自由落體實驗的傳說,從擺的發現到用望遠鏡驗證哥白尼的日心說 ” 可知這是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定律和他發明的望遠鏡, D 項正確;達爾文是進化論的提出者,排除 A 項;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牛頓運動定律,排除 B 項;愛迪生是一位發明家,比如發明電燈等,不符合題意,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會議,周恩來匯報參加日內瓦會議和出訪印度、緬甸情況時,毛澤東指出:“門要關死已經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種有利的局勢,需要我們走出去。緩和國際緊張局勢,不同制度的國家可以和平相處?!边@說明
A . 國內建設需要調整 “一邊倒”政策
B . 支持民族解放運動提升中國影響力
C . “求同存異”促進亞非各國了解中國
D . 不結盟運動興起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
B
【詳解】根據材料 “ 日內瓦會議、走出去 ” 及所學知識可得,毛澤東主張通過支持東南亞等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來提升中國的影響力, B 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 “ 一邊倒 ” 需要調整,排除 A 項; “ 求同存異 ” 是萬隆會議中提出來的,排除 C 項;不結盟運動是一個松散的國際組織,它成立于冷戰時期的 1961 年 9 月,不符合題意,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1946 年 6 月,中共中央致電各軍區負責人說: “ 觀察近日形勢,蔣介石準備大打,恐難挽回。我軍必須戰勝蔣軍進攻,爭取和平前途。 ” 因此中共中央向解放區軍民發出的號召是:
A . “ 武裝自衛 ” B . “ 向敵后發展 ” C . “ 救亡圖存 ” D . “ 解放全中國 ”
A
【詳解】根據材料 “1946 年 6 月 ” 結合所學可知, 1946 年 6 月 26 日 , 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悍然向解放區發動大規模進攻 , 挑起全面內戰。此時 , 國民黨在軍隊數量、軍事裝備、后備資源及外來援助等方面都明顯地超過我黨,因此,面對蔣挑起內戰中共提出 “ 武裝自衛 ” 的號召, A 項正確; “ 向敵后發展 ” 是 1938 年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向新四軍的致電號召,排除 B 項; “ 救亡圖存 ” 是近代中國人民面對帝國主義的壓迫和本國封建勢力壓迫而發出的口號,排除 C 項; “ 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 ” 是 1947 年 10 月 10 日,中共中央向全國頒布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中,提出的一個著名口號,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1918 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國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 “ 丈夫的傀儡 ” 而離家出走的行為被稱贊為體現了 “ 女性的自覺 ” ,后來魯迅發表《娜拉走后怎樣》,則作如下比喻: “ 因為如果是一匹小鳥,則籠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籠門,外面便又有鷹,有貓,以及別的什么東西之類 …… 也誠然是無路可以走。 ” 以下解釋正確的是
A . “ 小鳥 ” 代表尚未覺醒的女性 B . “ 籠子 ” 是指落后的經濟形態
C . “ 無路 ” 源于君主專制的壓迫 D . “ 鷹 ” 等是指社會上的舊勢力
D
【詳解】魯迅所說的 “ 鷹 ” 等威脅到了出籠后的 “ 小鳥 ” ,這是魯迅對當時社會的抨擊與鞭撻,所以 “ 鷹 ” 等指的是社會上的舊勢力, D 項正確; “ 小鳥 ” 代表的是已經覺醒的女性,排除 A 項; “ 籠子 ” 指的是的社會的束縛,而非落后的經濟形態,排除 B 項; “ 無路 ” 指的是沒有女性能夠獨立生存的社會環境,且 1918 年君主專制已不再是主流政體,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清末《游學譯編》上刊登的《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學書》云: “ 向之極可慕戀之科舉的虛榮者,今已為蕉夢矣。而出洋學成,量與出身,已見明諭,宦達之路、利祿之路、學問之路、名譽之路,胥于是乎在。 ” 這反映了當時
A .出洋留學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 B .落第士人成為官派留學生主要來源
C .新政改革加快了社會結構變動 D .科舉停廢改變了國人的中西體用觀
C
【詳解】材料反映了新政期間清政府鼓勵留學,不斷削弱科舉地位,人才培育方向和人才流動方向發生變化,新型知識分子階層的力量不斷壯大,因此新政改革加快了社會結構變動, C 項正確;根據《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學書》的出臺可知當時社會對于出國留學并沒有廣泛認可,排除 A 項;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不能說明落第士人成為官派留學生的主要來源,排除 B 項; “ 改變了 ” 屬于完成時態,此時國人中依然存在不少保守派,另外本文發表于 1903 年,科舉制廢除于 1905 年,排除 D 項。故 C 選項。
如表反映二人爭論的問題是
1889年張之洞與李鴻章的爭論
| 主張 |
張之洞 | 儲鐵宜急,勘路宜緩 …… 前六七年積款積鐵,后三四年興工修造(鐵路) …… 豈有地球之上獨中華之鐵皆是棄物? |
李鴻章 | 籌劃開礦,煉成鐵條(鋼軌),器款甚巨,豈能各省同開? …… 日本鐵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產,惟鋼軌等項仍購西洋。 |
A .洋務運動要不要借鑒明治維新 B .興辦煉鐵業可否舉借外債
C .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孰重孰輕 D .修筑鐵路與煉鐵孰先孰后
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張之洞認為應該先煉鐵然后修筑鐵路,李鴻章認為應該先修筑鐵路然后煉鐵, D 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張之洞與李鴻章爭論 “ 洋務運動要不要借鑒明治維新 ”“ 興辦煉鐵業可否舉借外債 ”“ 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孰重孰輕 ” 方面的信息,排除 ABC 項。故選 D 項。
清代從廣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窯產品外,還有廣東、福建專門燒制的貿易瓷。廣州等地有的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這種現象反映當時
A .廣州處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 .出口瓷器產自官營手工作坊
C .西方藝術在中國頗受歡迎 D .重農抑商政策受到明顯削弱
A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清代的瓷器從廣州出口, “ 廣州等地有的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 ” 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 A 項正確;明朝中葉以后,制瓷業等手工業領域,私營手工業已經超過官營手工業,且官營手工作坊的產品是不進入市場流通的,是為官府、皇室及軍隊服務的,排除 B 項; “ 頗受歡迎 ” 的說法夸張,排除 C 項;清代仍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沒有 “ 明顯削弱 ” ,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魏晉以來佛教、道教廣泛傳播,宋人李覯認為原因在于 “ 儒失其守,教化墜于地 ” ;張載認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虛幻的,與 “ 吾儒 ” 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覯、張載主張
A .儒法并用以維護君權 B .立足考據以重建學風
C .復興儒學以回應挑戰 D .雜糅佛道以構建理學
C
【詳解】由材料中 “ 儒失其守,教化墜于地 ” 、 “ 與吾儒水火不容 ” 可得出作者對儒學的社會地位淪落、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感到不滿,站在維護儒學統治地位的立場上抨擊佛教、道教,結合所學可知,宋儒通過改造儒學來達到重振儒學、回應佛道挑戰的目的, C 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 “ 儒法并用 ” ,排除 A 項;清代的學者主張立足考據以重建學風,排除 B 項;李覯和張載沒有主張 “ 雜糅佛道 ” ,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如圖為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
A .加強了中樞決策權 B .避免了相權被分割
C .降低了政令的執行效率 D .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
D
【詳解】根據圖示內容可以看出,北齊時期的一系列機構被細化規范成為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屬于中央機構,而且六部分工更為明確, D 項正確;六部為尚書省的下屬機構,尚書省擁有行政權,而決策權歸中書門下二省所有,排除 A 項;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權,排除 B 項;圖示只有尚書六部機構,無法呈現降低行政效率的高低,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查看答案
單次付費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單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無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