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by id="vvt5r"></ruby>

      <p id="vvt5r"></p><output id="vvt5r"></output>

          <del id="vvt5r"></del>
          學科首頁 試卷詳情
          高中歷史2021屆專題復習——生態保護、環境保護習題【含詳解】
          高中歷史2021屆專題復習——生態保護、環境保護習題【含詳解】
          高中
          整體難度:偏難
          2021-01-14
          題號
          評分
          一、選擇題 (共36題)
          添加該題型下試題
          1.

          某同學為寫歷史小論文設計了下面提綱,據此判斷這篇論文的主題是

          ?

          A能源革命與人類生活

          B物質文明與環境問題

          C科學進步與征服自然

          D工業革命與社會轉型

          難度:
          知識點:生態保護、環境保護
          使用次數:183
          復制
          收藏
          詳情
          加入組卷
          【答案】

          B

          【解析】

          論文的四個提綱一方面反映了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另一方面反映了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以及人類的應對措施,這總體上反映出物質文明與環境問題的關系;能源革命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沒有完整體現論文的主題,故A項不太準確;征服自然是人類對待自然的錯誤態度,故C項錯誤;工業革命只是人類物質文明進步的一部分,人類應對環境問題只是推動社會轉型的因素之一,故D項不太準確。所以本題最佳答案為B項。

          【考點定位】工業社會的來臨?工業革命的后果及影響?物質文明與環境問題

          2.

          下圖為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天然植被破壞過程示意圖。這一過程反映了中國古代

          A經濟結構不斷調整

          B統治疆域不斷擴大

          C經濟的區域發展趨勢

          D農業耕作技術的提高

          難度:
          知識點:生態保護、環境保護
          使用次數:180
          復制
          收藏
          詳情
          加入組卷
          【答案】

          C

          【詳解】

          通過材料我們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經發展,自然植被的破壞范圍和程度雖然有波動,但總體是呈現不斷擴大和增強的趨勢,故C項正確;天然植被破壞無關經濟結構的調整,排除A項;天然植被破壞涉及的是經濟領域,不是統治疆域的擴大,排除B項;農具改進或者農業耕作技術不會使天然植被遭到破壞,D項不符合題意。

          3.

          長城通常被視為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分界線。與秦長城相比,明長城整體位置向南移動二百至四百公里不等,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明長城以北地區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B長城沿線居民不斷向中原地區遷移

          C中原王朝對邊疆的統治力不斷削弱

          D全國經濟重心逐漸向江南地區轉移

          難度:
          知識點:生態保護、環境保護
          使用次數:167
          復制
          收藏
          詳情
          加入組卷
          【答案】

          A

          【解析】

          根據長城通常被視為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分界線。與秦長城相比,明長城整體位置向南移動二百至四百公里不等”,說明牧區擴大了,可從事農耕的范圍縮小了,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明長城以北地區生態環境不斷惡化,A正確;B是由明長城以北地區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決定的,排除B;C不符合史實,排除;經濟重心南移和明長城整體位置向南移動無關,排除D。

          4.

          黃河初稱大河,戰國末期有濁河之稱,西漢初年正式稱為黃河。這一變化反映出秦漢時期北方地區

          A農耕規模的擴大?????????????????????????????????????? B政治局勢的動蕩

          C人口數量的萎縮?????????????????????????????????????? D經濟地位的下降

          難度:
          知識點:生態保護、環境保護
          使用次數:163
          復制
          收藏
          詳情
          加入組卷
          【答案】

          A

          【詳解】

          大河濁河再到黃河,說明黃河地區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是因為秦漢時期農耕規模不斷擴大加重生態破壞所導致,故選A。西漢時國家統一,政局穩定,但黃河環境仍急劇惡劣,故無法得出B項結論,排除;西漢初年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人口數量是上升的,C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黃河流域經濟地位的下降是在魏晉南北朝之后開始的,秦漢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仍在北方,D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

          5.

          唐玄宗在《將封泰山斷屠詔》中指出:自古明王,仁及萬物。……天下諸州,并令斷屠,及漁獵采捕?!度莆摹分幸灿小秾ι湓撑小贰秾嗤琅小贰秾χ傧陌傩者C判》以及《對畋獵三品判》等案件的判決。這說明了唐代

          A官方禁絕漁獵活動

          B政府重視生態保護

          C佛教觀念滲入司法

          D儒家仁愛主張普及

          難度:
          知識點:生態保護、環境保護
          使用次數:242
          復制
          收藏
          詳情
          加入組卷
          【答案】

          B

          【詳解】

          斷屠是指在某些特定時期禁絕屠宰和漁獵活動,而非由官方禁絕全部漁獵,故排除A項;根據自古明主,仁及萬物可知唐代規定體現了政府對生態的保護,故選B項;唐代斷屠的規定并未體現是受佛教影響,故排除C項;官方頒布的詔令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儒家的仁愛主張,但不能體現該主張的普及性,故排除D項。

          本卷還有95題,登錄并加入會員即可免費使用哦~

          立即下載
          全選試題
          編輯試卷
          收藏試卷
          試題總數:
          100
          總體難度:
          偏難
          難度統計
          難度系數
          數量
          占比
          中等
          64
          64.0%
          容易
          6
          6.0%
          基礎
          1
          1.0%
          偏難
          29
          28.99%
          題型統計
          大題類型
          數量
          占比
          選擇題
          36
          36.0%
          綜合題
          64
          64.0%
          知識點統計
          知識點
          數量
          占比
          生態保護、環境保護
          98
          98.0%
          古今中外城市化進程
          2
          2.0%
          版權提示

          該作品由: 用戶324324分享上傳

          可圈可點是一個信息分享及獲取的平臺。不確保部分用戶上傳資料的來源及知識產權歸屬。如您發現相關資料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 可圈可點 ,我們核實后將及時進行處理。
          終身vip限時199
          全站組卷·刷題終身免費使用
          立即搶購


          0
          使用
          說明
          群聯盟
          收藏
          領福利
          精品影视高清无码,免费亚洲中文欧美_ 三级无码乱伦亚洲,精品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ruby id="vvt5r"></ruby>

              <p id="vvt5r"></p><output id="vvt5r"></output>

                  <del id="vvt5r"></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