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材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下列選項中,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 材料 | 結論 |
A | 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出土商朝的青銅器 | 商朝的統治范圍到達內蒙古地區 |
B | 山西晉國都邑遺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鐵器殘片 | 春秋早期已經使用鐵器 |
C | 湖北大冶銅礦冶遺址出土東周時代的陶片 | 大冶銅礦的開采時間不早于東周 |
D | 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上鐵鏃(箭頭) | 秦朝軍隊主要使用鐵制兵器 |
A . A B . B C . C D . D
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 B 項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山西晉國都邑遺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鐵器殘片,說明春秋早期已經使用鐵器, B 項正確; A 項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不正確,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出土商朝的青銅器可能是通過貿易等其他方式傳入當地的,不一定屬于商朝的統治范圍,排除 A 項; C 項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不正確,湖北大冶銅礦冶遺址出土東周時代的陶片,說明大冶銅礦的開采時間不晚于東周,排除 C 項; D 項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不正確,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上鐵鏃(箭頭)不代表秦朝軍隊主要使用鐵制兵器,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 奉朝請 ” 是兩漢朝廷給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許參加朝會,地位也隨之提高。東漢中葉以后,王、侯多不就國,而是以 “ 奉朝請 ” 的名義留駐京師,封國大權操于國相,這客觀上
A .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強勢力的擴張 B .埋下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隱患
C .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D .有利于朝廷對封國的直接控制
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東漢中葉以后,王、侯多不就國,封國的實際控制權到了中央派駐的國相的手里,客觀上有利于朝廷對封國的直接控制, D 項正確;遏制地方豪強勢力擴張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 A 項;國相是由中央派駐的,剛開始是作為朝廷的監督人員,此時開始郡守化,相當于 “ 郡縣長官 ” ,排除 B 項;此現象與外戚干政無關,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解析參考論文:西漢諸侯國相的郡守化趨勢及其歷史意義)
如圖為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
A .加強了中樞決策權 B .避免了相權被分割
C .降低了政令的執行效率 D .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
D
【詳解】根據圖示內容可以看出,北齊時期的一系列機構被細化規范成為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六部屬于中央機構,而且六部分工更為明確, D 項正確;六部為尚書省的下屬機構,尚書省擁有行政權,而決策權歸中書門下二省所有,排除 A 項;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權,排除 B 項;圖示只有尚書六部機構,無法呈現降低行政效率的高低,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魏晉以來佛教、道教廣泛傳播,宋人李覯認為原因在于 “ 儒失其守,教化墜于地 ” ;張載認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虛幻的,與 “ 吾儒 ” 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覯、張載主張
A .儒法并用以維護君權 B .立足考據以重建學風
C .復興儒學以回應挑戰 D .雜糅佛道以構建理學
C
【詳解】由材料中 “ 儒失其守,教化墜于地 ” 、 “ 與吾儒水火不容 ” 可得出作者對儒學的社會地位淪落、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感到不滿,站在維護儒學統治地位的立場上抨擊佛教、道教,結合所學可知,宋儒通過改造儒學來達到重振儒學、回應佛道挑戰的目的, C 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 “ 儒法并用 ” ,排除 A 項;清代的學者主張立足考據以重建學風,排除 B 項;李覯和張載沒有主張 “ 雜糅佛道 ” ,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清代從廣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窯產品外,還有廣東、福建專門燒制的貿易瓷。廣州等地有的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這種現象反映當時
A .廣州處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 .出口瓷器產自官營手工作坊
C .西方藝術在中國頗受歡迎 D .重農抑商政策受到明顯削弱
A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清代的瓷器從廣州出口, “ 廣州等地有的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 ” 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 A 項正確;明朝中葉以后,制瓷業等手工業領域,私營手工業已經超過官營手工業,且官營手工作坊的產品是不進入市場流通的,是為官府、皇室及軍隊服務的,排除 B 項; “ 頗受歡迎 ” 的說法夸張,排除 C 項;清代仍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沒有 “ 明顯削弱 ” ,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本卷還有17題,登錄并加入會員即可免費使用哦~
該作品由: 用戶鄭邦濤分享上傳
可圈可點是一個信息分享及獲取的平臺。不確保部分用戶上傳資料的來源及知識產權歸屬。如您發現相關資料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 可圈可點 ,我們核實后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