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晉國內部紛爭中失敗,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犧牲不肥美且齋戒不敬,太祝則認為中行寅不修德義而招致民怨, “ 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亡不亦宜乎! ” 太祝的觀點( )
A .反映了民本思想傾向 B .質疑了祭祀功用
C .強調了宗法倫理關系 D .否定了君權神授
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末期,晉國太祝認為中行氏在紛爭中失敗,是中行寅不修德義,引發一國民眾怨恨所致,其觀點反映了民本思想傾向, A 項正確;質疑祭祀功用的是中行寅而非太祝,排除 B 項;材料并未體現血緣宗法倫理關系,排除 C 項;太祝的觀點并未否定君權神授,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史記》《漢書》《后漢書》等文獻中常見有 “ 四海之內 ”“ 六合同風 ”“ 九州共貫 ”“ 方內安寧 ”“ 日月所照 ” 等類似表述。這反映了漢代( )
A .邊疆治理趨于完善 B .地方行政制度的發展
C . “ 大一統 ” 的政治理念 D . “ 華夷之辨 ” 的思想意識
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史記》《漢書》《后漢書》等歷史文獻中經常出現 “ 六合同風 ”“ 九州共貫 ” 等歌頌國家統一的表述,反映了漢代重視 “ 大一統 ” 的政治理念, C 項正確; “ 四海之內 ” 等表述并未體現邊疆治理的發展與完善,排除 A 項;材料不能說明漢代地方行政制度有所發展,排除 B 項; “ 四海之內 ” 等說法并未強調 “ 華夷之辨 ” 的思想意識,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目前考古發現的唐代瓷窯遺址有河北的定窯、河南的鞏縣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岳州窯等數十處,它們或臨永濟渠、江南河,或臨黃河、長江、贛江、湘江、錢塘江等自然河流。這體現了( )
A .南北經濟差距的拉大 B .私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C .水運的重要經濟地位 D .瓷器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
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代瓷窯多建在運河或自然河流附近,體現了當時水運的發展及其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C 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唐朝南北經濟差距的拉大,排除 A 項;直到明朝時期,私營手工業才占據主導地位,排除 B 項;唐代瓷窯選址優先運河和自然河流附近,不能說明瓷器對外貿易規模擴大,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金朝海陵王前期,宰執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貴族占據重要地位,他們議國事、治國政。正隆元年( 1156 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執中沒有宗室大貴族。這一變化反映了( )
A .官僚體系完善 B .宗室素質下降 C .吏治腐敗嚴重 D .君主專制加強
D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12 世紀中期,金朝統治者改革中央官制,不再讓女真大貴族擔任宰執,削弱貴族在國事、國政中的影響,反映了君主專制加強, D 項正確;材料不足以說明金朝官僚體系完善,排除 A 項;宰執中沒有宗室大貴族不能說明宗室素質下降,排除 B 項;吏治腐敗嚴重與宗室大貴族不再擔任中樞高官等不符,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以詩證史是史學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詩句與其可以反映出的歷史現象對應正確的是詩句( )
| 詩句 | 歷史現象 |
A | 碧豆密爭桑蔭底,綠荷雜出稻花中 | 土地利用率提高 |
B | 盡將精好輸公賦,次把斗升求市人 | 賦稅征收貨幣化 |
C | 日薄人家曬蠶子,雨余山客買魚苗 | 雇傭勞動普遍化 |
D | 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 人身控制的減弱 |
A . A B . B C . C D . D
A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 “ 碧豆密爭桑蔭底,綠荷雜出稻花中 ” 意思是桑蔭底下種植了豆類,水稻田里有蓮藕雜出,說明土地利用率提高, A 項正確; “ 盡將精好輸公賦,次把斗升求市人 ” 意思是將更多的最好的收成用作官府的賦稅,把次一點的少量的收成拿到市場上交換,材料反映了交納的是實物稅,與 “ 賦稅征收貨幣化 ” 無關,排除 B 項; “ 日薄人家曬蠶子,雨余山客買魚苗 ” 意思是傍晚時有人家在曬蠶子,雨后山民賣魚苗,這無法體現 “ 雇傭勞動普遍化 ” ,排除 C 項; “ 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 意思是道路兩邊的桑麻蔥蘢延綿不盡,才知道我原來是在太平盛世,這與 “ 人身控制的減弱 ” 無關,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本卷還有15題,登錄并加入會員即可免費使用哦~
該作品由: 用戶物理組合分享上傳
可圈可點是一個信息分享及獲取的平臺。不確保部分用戶上傳資料的來源及知識產權歸屬。如您發現相關資料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 可圈可點 ,我們核實后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