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晉時期有多種文本記載,帝堯之時, “ 天下太和,百姓無事 ” 。有老者 “ 擊壤 ” 而戲,圍觀者稱頌帝堯。老者歌云: “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 上述記載所體現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 .孔子 B .老子 C .韓非 D .墨子
B
【詳解】材料 “ 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 ” 體現了當時人與自然的和諧,反映了老子 “ 順應自然 ” 的思想, “ 百姓無事 ”“ 帝何德于我哉 ” 反映了百姓生活較少受到干預,反映了 “ 無為 ” 的思想, B 項正確;孔子主張仁、禮、以德治國,材料信息沒有體現,排除 A 項;韓非主張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主張法治,材料信息沒有體現,排除 C 項;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等思想,材料沒有體現,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點睛】本題以《壤父歌》及相關故事為素材,考查老子的思想,揭示先賢對幸福生活的定義,意在啟發學生今后的生活和學習。(摘編自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 2022 年高考歷史全國卷試題評析)
西晉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開府,坐鎮地方,手握重權。唐玄宗在京城專門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諸王,由宦官管理,稱為 “ 十王宅 ” ,又仿此建 “ 百孫院 ” 。此后,唐朝沿用該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對皇子皇孫的安置( )
A .削弱了藩鎮勢力 B .強化了分封體制 C .凸顯了專制集權 D .動搖了宗法制度
C
【詳解】根據 “ 唐玄宗在京城專門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諸王,由宦官管理,稱為 ‘ 十王宅 ’ ,又仿此建 ‘ 百孫院 ’” 可得出唐后期對皇子皇孫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權力與勢力,是加強專制的體現。 C 項正確;材料并沒有針對藩鎮,排除 A 項;分封制在春秋時期逐步瓦解,排除 B 項;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戰國時期,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宋朝海外貿易中,輸出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瓷器、漆器、鐵器等,輸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為大宗。政府每年從海上進口貿易中獲利頗豐。這表明,在宋朝( )
A .進口商品成為基本生產資料 B .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C .外貿成為國家稅收主要來源 D .手工業生產較為發達
D
【詳解】宋朝海外貿易中,輸出商品多為手工業制成品,而輸入產品多為奢侈品,最終政府每年從海上進口貿易中獲利頗豐,意味著當時貿易出口量較大,說明手工業生產較為發達, D 項正確;進口商品是奢侈品,不是基本生產資料,排除 A 項;漢代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排除 B 項;通過材料無法看出外貿在國家財政中所占比重,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康熙年間,多次令各地舉薦山林隱逸,又令官員推舉博學鴻儒,吸收學行兼優之士。開設明史館,召集文人編纂明史,還進行多部儒經傳注的修纂,編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承續華夏傳統 B .倡導疑古辨偽 C .弘揚程朱理學 D .保存歷史文獻
A
【詳解】清政府是少數民族政權,康熙年間注重吸納山林隱逸、博學鴻儒,同時編修明史,修撰儒經傳注,這些舉措集中在文化領域,在本意在于以傳承華夏文化傳統自居, A 項正確;疑古辨偽指的是對先前的學說存疑考辨,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 項; “ 舉薦山林隱逸,又令官員推舉博學鴻儒,吸收學行兼優之士 ” 等舉措和弘揚程朱理學并不一致,排除 B 項;保存歷史文獻與舉薦人才不符,而且清初實行 “ 文字獄 ” ,對古代文獻多有刪改禁毀,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1846 年,上海的進口貨值較前一年下降 13% , 1847 年又減少 5.4% , 1848 年更大幅度地下降 20.1% 。此后雖有回升,但極不穩定,一直到 1854 年還沒有恢復到 1845 年的水平。這可用于說明,進口貨值的下降( )
A .阻止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B .導致西方商品傾銷重心轉移
C .促使傳統手工業的恢復 D .成為列強進一步侵華的借口
D
【詳解】鴉片戰爭后,上海逐漸成為中外貿易的中心,但是上海進口貨物值不斷下降,這必然會使列強認為并未打開中國市場,因此進口貨值的下降成為列強進一步侵華的借口, D 項正確;進口貨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國貨物不進入中國,因此其不能阻止自然經濟的解體,排除 A 項;鴉片戰爭后,上海逐漸取代了廣州貿易中心的地位,這意味著在當時的通商口岸中,上海具備更加優越的對外貿易條件,因此上海進口貨值的減少并不能導致西方商品傾銷重心轉移,排除 B 項;進口貨值的下降和傳統手工業的恢復二者之間不存在因果聯系,而且外國商品進入中國沖擊了傳統手工業,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本卷還有12題,登錄并加入會員即可免費使用哦~
該作品由: 用戶楊金翰分享上傳
可圈可點是一個信息分享及獲取的平臺。不確保部分用戶上傳資料的來源及知識產權歸屬。如您發現相關資料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 可圈可點 ,我們核實后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