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下圖可知,商、西周青銅器鑄造的繁榮( )
A .推動了南北農業經濟進步 B .依賴大規模商業活動開展
C .反映了南北方聯系的加強 D .緣于統治區域擴大到江南
C
【詳解】依據圖示可知, 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黃河流域,而重要銅礦位于長江流域,長途運輸成為必要,南北方聯系由此加強, C 符合題意;結合所學可知,青銅器比較珍貴且堅韌度不夠好,未廣泛用于農業, A 排除;青銅鑄造由官府壟斷, B 排除;地圖未標示統治區域,無法得出擴大到江南,且青銅鑄造的繁榮主要緣于技術進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 D 排除。故選 C 項。
【點睛】本題以商周青銅器為切入點,揭示了商周青銅文明與長江流域銅礦開發的關系,引導學生得出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共同塑造了早期華夏文明的結論,深化學生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的歷史認知。
盛唐洋溢著剛健豐偉、莊重博大的時代氣象,這在書法藝術上亦有體現。宋代書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書法家的作品 “ 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硬弩欲張,鐵柱將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 ” 。能夠突出體現這一風格的書體是( )
A .小篆 B .楷書 C .行書 D .草書
B
【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唐代楷書盛行,楷書具有字體方正、筆畫工整、遒勁有力的特點,與材料形象化的描述相符, B 項正確;小篆是秦朝時期的字體,且篆書比較舒朗,具有曲線美,排除 A 項;行書與草書都具有靈活、流動的特點,以適意為主,不要太受法度之限制,與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 CD 項。故選 B 項。
【點睛】本題圍繞盛唐書法的時代氣象和藝術風格創設情境,彰顯了書法藝術承載的美學理念,引導學生培養審美感受力和領悟力,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摘自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 2022 年高考歷史全國卷試題評析)
宋朝在州府設通判,重要州府設兩名,民戶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通判有自己專屬的衙門通判廳,與知州(府)共議政務、同署文書, “ 有軍旅之事,則專任錢糧之責 ” 。據此可知,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 .規范地方行政 B .防止武人干政 C .提升軍事能力 D .削弱州府權力
A
【詳解】題干信息重點闡釋了通判的建制員額、職責權限,通判的設置起到了協理政事、審核把關、權力監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規范化和流程化、彌補知州(知府)不足之處、避免出現重大失誤以及防止權力的濫用、誤用,因此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規范地方行政, A 項正確; “ 干政 ” 是指干預朝政(中央權力),題干信息說的是地方,此外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擔任較少,說通判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武人,顯得多此一舉, B 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約,不能提升軍事能力,排除 C 項﹔通判與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權力,州府總體權力未變,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點睛】本題圍繞宋代官職 “ 通判 ” 的概念展開,通過對通判的建制員額、職責權限等進行闡述,從規范地方行政的角度考查通判設置的目的,學生只有深入理解 “ 通判 ” 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通判協政理事,任責督察),方能準確作答。本題可嘗試從 “ 副手 ” 、 “ 參謀 ” 、 “ 審核員 ”“ 監督員 ” 等身份理解通判。(改編自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 2022 年高考歷史全國卷試題評析)
明后期有士人稱,江南流行 “ 好名喜夸 ” 之風,家中但凡有千金之產,必定會營建一園, “ 近聚土壤,遠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時耳 ” ,但 “ 俗氣撲人 ” 。這可用于說明( )
A .士大夫傳統觀念的顛覆 B .世俗化審美趣味的初現
C .士農工商社會結構解體 D .江南市鎮工商業的繁榮
D
【詳解】結合所學可知,明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市鎮普遍興起,市鎮經濟對傳統的社會意識、當地風俗產生沖擊,形成了 “ 好名喜夸 ” 之風, D 項正確; “ 顛覆 ” 表述過于絕對,士大夫傳統觀念仍是以儒家思想為主,排除 A 項;宋朝時期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審美趣味, “ 初現 ” 表述錯誤,排除 B 項;明清時期社會結構總體穩定, “ 解體 ” 表述錯誤,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維新變法期間,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變法改革,但在上《請厘正學術造就人才折》中稱 “ 康有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書 …… 其徒和之,持之愈堅,失之愈遠,囂然自命,號為 ‘ 康學 ’ ,而民權平等之說熾矣 ” ,并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這種主張( )
A .推動了新舊勢力的合流 B .試圖突破 “ 中體西用 ” 束縛
C .有助于減少變法的阻力 D .意在徹底否定變法理論基礎
C
【詳解】根據材料 “ 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變法改革 ” 、 “ 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 ” ,可以看出,陳寶箴本人是贊同并推行了變法改革的,但同時他又認為 ‘ 康學 ’ 使民權平等的學說非常興盛,這會造成守舊派更大的阻擾,故其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是為了減少變法的阻力, C 項正確;新舊勢力的合流,不符合史實,排除 A 項;材料體現的是其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是為了減少變法的阻力,不是為了突破 “ 中體西用 ” 束縛,排除 B 項;徹底否定,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本卷還有12題,登錄并加入會員即可免費使用哦~
該作品由: 用戶will分享上傳
可圈可點是一個信息分享及獲取的平臺。不確保部分用戶上傳資料的來源及知識產權歸屬。如您發現相關資料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 可圈可點 ,我們核實后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