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先民的住所。其形如倒扣木船,通常高 2.5 米左右, “ 屋宇以竹為棚,下居牲畜,人處其上 ” 。人們用樹皮捆綁梁柱固定房架,以細長樹枝或竹片編成網狀骨架,上覆茅草制成屋頂,在前后墻壁涂上泥巴建成房屋主體。這說明船型屋的建造取決于( )
A .人們的審美觀念 B .經濟發展水平 C .集體勞作的形式 D .傳統文化習俗
B
【詳解】根據材料 “ 人們用樹皮捆綁梁柱固定房架,以細長樹枝或竹片編成網狀骨架 ”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黎族先民建造房屋的物品多為樹枝、泥巴、茅草,這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造成的, B 項正確;材料不涉及審美觀念,排除 A 項;材料未體現黎族先民的集體勞作形式,排除 C 項;材料沒有涉及黎族先民的文化習俗,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敦煌懸泉置遺址(驛站)出土的漢簡記載,該驛站有官卒徒御 37 人、傳馬 40 匹和傳車 10 多輛。在當時敦煌郡東西 300 千米的地面上有 9 座類似的機構。簡文中有 “ 郡當西域空道,案廄置九所 ……” 的記錄。這反映了( )
A .亭傳郵驛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機構 B .絲綢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C .邊疆穩定是基層治理的有效成果 D .道路暢通是政令統一的重要基礎
D
【詳解】根據 “ 該驛站有官卒徒御 37 人、傳馬 40 匹和傳車 10 多輛。在當時敦煌郡東西 300 千米的地面上有 9 座類似的機構。 ”“ 郡當西域空道,案廄置九所 ……” 可得出當時通過設立驛站,保證政令傳輸信息的暢通,因此道路暢通是政令統一的重要基礎, D 項正確;亭傳郵驛不是交通機構,排除 A 項;沒有比較,不能得出是主要,排除 B 項;材料沒有體現基層管理,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西晉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歡用細毛氈子做頭巾、系帶兒、褲邊兒。有人戲說中原必會被西北的少數民族所擊敗,因為人們頭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產的, “ 能無敗乎 ” ?這一現象反映了( )
A .群言百家影響社會風尚 B .人口流動利于區域開發
C .經濟往來促進民族交融 D .地方特產豐富人們生活
C
【詳解】根據 “ 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歡用細毛氈子做頭巾、系帶兒、褲邊兒。有人戲說中原必會被西北的少數民族所擊敗,因為人們頭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產的 ” 可得出漢族的習慣中有很多少數民族的內容, 體現了民族間的交融, C 項正確; 群言百家指各家著述,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 A 項;材料體現的不是人口的流動,也不是地方的物產,排除 BD 項。故選 C 項。
種植桑、棗樹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詔 “ 廣植桑棗者 ” 免稅, “ 伐桑棗為薪者 ” 治罪;西夏有 “ 禁民伐桑棗為薪 ” 的規定;金朝也規定 “ 凡桑棗,民戶以多植為勤 ” ,即使戶籍少的猛安謀克也須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種植桑棗。上述現象說明兩宋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表現在( )
A .疆域拓展 B .民戶管理 C .文化認同 D .政權認同
C
【詳解】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宋、西夏和金都下令種植桑樹和棗樹以表現仁政,由此可知他們在政治層面都采取了類似的做法,這是文化認同的表現, C 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認同,不是疆域拓展、民戶管理和政權認同,排除 ABD 項。故選 C 項。
《漢書》記載 “ 開國承家,有法有制 ” ,認為國家應關注禮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說: “ 禮法二事,皆王教之端。 ” 宋代以后,儒學士人以鄉約教化鄉里。到了明清,鄉約與法律逐漸合流。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 .推誠輔君,效功百姓 B .滅私徇公,堅守直道
C .守道與德,思退刑罰 D .威制天下,以案刑獄
A
【詳解】據材料 “ 開國承家,有法有制 ”“ 禮法二事,皆王教之端。 ”“ 宋代以后,儒學士人以鄉約教化鄉里。到了明清,鄉約與法律逐漸合流 ” 可知,這些治理方式都是禮法規范和鄉約教化來順從君王統治,同時通過鄉約教化將儒家倫理道德與百姓日常生活及法律相結合,達到教化百姓、以維護統治的目的, A 項正確;材料未涉及 “ 滅私徇公 ” ,主要強調的是 “ 禮、法、鄉約教化 ” 的相輔相成,排除 B 項;材料主旨是強調國家治理方式是強調 “ 禮、法、教化 ” ,而不是廢除 “ 刑罰 ” ,排除 C 項;材料主旨是強調國家治理方式是強調 “ 禮、法、教化 ” ,而不是 “ 法治威嚴 ” ,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本卷還有14題,登錄并加入會員即可免費使用哦~
該作品由: 用戶孫成飛分享上傳
可圈可點是一個信息分享及獲取的平臺。不確保部分用戶上傳資料的來源及知識產權歸屬。如您發現相關資料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 可圈可點 ,我們核實后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