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指出, “ 德 ” 的觀念至少在西周已經產生,它既是一種個人的品德,又與天命有關。春秋時期, “ 德 ” 的神秘意味開始減弱,更強調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獻記載: “ 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 ” 推崇文獻中這一觀點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
A .墨家 B .兵家 C .儒家 D .法家
C
【詳解】材料中文獻觀點 “ 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 ” 的意思是鬼神不是隨便親近某人的,而是依從有德行的人。結合所學,春秋戰國時期儒學產生并發展,儒學 “ 崇德 ” ,主張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主張 “ 為政以德 ”“ 德治 ” 等等,所以推崇文獻中這一觀點的先秦思想流派是儒學, C 項正確;墨家主張兼愛、非攻等,其主張與文獻觀點不太一致,排除 A 項;兵家內容主要是戰爭和治兵經驗、戰略戰術等,與文獻觀點不太一致,排除 B 項;法家最大的特點是主張嚴刑峻法,與文獻觀點不太一致,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考古表明,戰國至西漢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狹長形土坑墓為主,隨葬品也極具蜀地特征;至西漢中期,具有漢文化特色的長方形豎穴木槨墓成為主要墓葬形式,隨葬品也有明顯的關中特色。這反映出西漢中期( )
A .蜀地墓葬出現平民化趨勢 B .蜀文化逐漸融入到漢文化中
C .蜀地經濟實力與關中相當 D .蜀文化與關中文化交流有限
B
【詳解】根據材料 “ 戰國至西漢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狹長形土坑墓為主,隨葬品也極具蜀地特征;至西漢中期,具有漢文化特色的長方形豎穴木槨墓成為主要墓葬形式,隨葬品也有明顯的關中特色。 ” 可知,戰國至西漢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至西漢中期,具有漢文化特色的長方形豎穴木槨墓成為主要墓葬形式,說明蜀文化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并融入漢文化之中, B 項正確;西漢中期,蜀文化融入漢文化之中,而非平民化趨勢,排除 A 項;根據蜀地墓葬的變化,無法判定其經濟實力狀況,排除 C 項;兩地文化的融合,說明文化交流密切,而非有限,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唐代宗始設樞密使, “ 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貯文書而已。其職掌惟承受表奏于內中進呈;若人主有所處分,則宣付中書門下施行而已 ” 。據此可知,當時的樞密使( )
A .主要負責軍事事務 B .類似皇帝秘書機構
C .地位在中書省之上 D .下屬機構較為完備
B
【詳解】根據材料 “ 其職掌惟承受表奏于內中進呈;若人主有所處分,則宣付中書門下施行而已 ” ,可知樞密使是在皇帝和宰相之間起 “ 下達上傳 ” 的中間環節作用,起初只是轉呈奏章,并傳達給中書門下實施,因此類似秘書機構, B 項正確;樞密使到宋朝才負責軍事,排除 A 項;唐朝樞密使還未成為國家政治行政機構,地位在中書省之下,排除 C 項;材料強調樞密使的職責,并未涉及其下屬機構,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北宋開封商人孫賜號,本是酒館侍者, “ 誠實不欺,主人愛之,假以百千 , 使為腳店(小酒館) …… 其貨漸侈大,乃置圖畫于壁間,列書史于幾案,為雅戲之具,皆不凡,人競趨之。久之,遂開正店,建樓,漸傾中都 ” 。材料有助于說明北宋( )
A .士人階層壯大 B .心學思想盛行
C .坊市制度流行 D .抑商政策加強
A
【詳解】根據材料 “ 其貨漸侈大,乃置圖畫于壁間,列書史于幾案,為雅戲之具,皆不凡,人競趨之 ” 可知,商人孫賜號的這種經營風格迎合了開封城龐大官僚士大夫的消費趣味,反映了北宋時期士人階層壯大, A 項正確;南宋時期,心學思想盛行,排除 B 項;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坊市制度被打破,排除 C 項;宋朝抑商政策有所松弛,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朱熹說: “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蘊則已具于圣賢之書,故必由是以求之。 ” 以下與這句話核心觀點最接近的是( )
A .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
B . “ 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
C . “ 如麻麥稻梁,甚時種,甚時收;地之肥,地之磽,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 ”
D . “ 且如今為此學而不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間,此是何學問? ”
D
【詳解】據材料可知,朱熹認為天下萬事萬物,都遵循天理,天理精深的意蘊都已經包含在圣賢們的著作里了,所以可以通過讀他們的書去求理,朱熹的核心觀點為萬事萬物均遵循天理,可以通過讀圣賢書的方式求得天理, “ 且如今為此學而不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間,此是何學問? ” 認為萬事萬物都蘊含著天理,學習的目標在于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事故,即學習的目標是要求得天理,這與材料中朱熹的核心觀點接近, D 項正確;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 是陸王心學的內容,陸王心學認為理在心中,這與朱熹認為的 “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 觀點不相同,排除 A 項; “ 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 強調人的自然欲求,是對朱熹 “ 存天理,滅人欲 ” 的批判,且材料沒有體現程朱理學強調 “ 存天理,滅人欲 ” ,排除 B 項; “ 如麻麥稻梁,甚時種,甚時收;地之肥,地之磽,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 ” 認為理在萬事萬物之中,但沒有涉及如何求理的問題,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本卷還有13題,登錄并加入會員即可免費使用哦~
該作品由: 用戶沈婷玉分享上傳
可圈可點是一個信息分享及獲取的平臺。不確保部分用戶上傳資料的來源及知識產權歸屬。如您發現相關資料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 可圈可點 ,我們核實后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