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間的海岱地區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質酒器,這種器型的酒器后來也出現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區文化遺址中。這可用于說明( )
A .良渚文化的傳承 B .紅山文化的傳承
C .龍山文化的傳承 D .巴蜀文化的傳承
C
【詳解】根據材料信息 “ 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間的海岱地區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質酒器,這種器型的酒器后來也出現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區文化遺址中。 ” 并結合所學可知,鬻、觚等陶質酒器是龍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在中原地區的文化遺址中發現,體現出龍山文化的傳承, C 項正確;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距今 5300-4000 年左右,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鐲、柱形玉器等諸多器型,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 A 項;紅山文化,發源于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 B 項;巴蜀文化是指四川省、重慶市的文化,它具有很強的輻射能力,主要表現在對滇黔夜郎、昆明夷等文化的輻射,在金屬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對東南亞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漢武帝時期, “ 以均輸調鹽鐵助賦 ” ,國家財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對外用兵,還前后巡游二十余次,僅一次巡游 “ 所過賞賜,用帛百余萬匹,錢金以巨萬計 ” 。這一時期國家財政沒有得到根本好轉,主要是由于( )
A .朝廷過度干預經濟 B .國家經濟資源枯竭
C .鹽鐵官營不合時宜 D .只重開源未能節流
D
【詳解】據題意可知,雖然漢武帝通過均輸平準、鹽鐵官營等措施增加了財政收入,但這一時期由于對外用兵和漢武帝的巡游,依然造成了財政問題,說明漢武帝時期注重了開源,但并沒有重視節流, D 項正確;國家財政沒有根本好轉的原因是不重視節流,而不是朝廷過度干預經濟和經濟資源枯竭,排除 AB 項;就當時的情況來說,鹽鐵官營并不算是不合時宜,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北宋以紫色為尊貴顏色,宋太宗曾下詔禁止民間服紫,然 “ 冒法者眾 ” 。當時的人們以 “ 巧制新妝,競夸華麗 ”‘ 愈厭而好新,月異而歲殊 ” 為榮。這種好新求奇的風尚主要得益于宋代( )
A .中央集權日益加強 B .社會環境相對寬松
C .海外貿易繁榮發展 D .封建等級不復存在
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宋太宗曾下詔禁止民間服紫,但宋人 “ 服紫 ” 之俗在當時非常盛行,犯禁頗為普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當時宋朝社會環境相對寬松, B 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 A 項;海外貿易繁榮發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 項;封建等級不復存在說法錯誤,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遼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漢城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貴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內除宮城外還有官署、孔廟和佛寺;漢城為漢人、商人、使節等居住之所。這樣的都城布局體現了( )
A .因俗而治的統治思想 B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 .儒家文化的全面影響 D .稱霸中原的強盛國力
A
【詳解】根據材料 “ 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貴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內除宮城外還有官署、孔廟和佛寺;漢城為漢人、商人、使節等居住之所 ” 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遼采取漢人和契丹人分開治理的措施,體現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特點, A 項正確;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 項;儒家文化的全面影響,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C 項;稱霸中原的強盛國力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1897 年,因聽聞科舉欲求變新,浙江很多人紛紛購買主張維新的《時務報》,以備應試,但很少有人 “ 真能潛研精討以究中西治亂、強弱之故 ” ;當年科舉考試 “ 猶然故轍 ” ,購報者遂意興索然。此現象說明當時的科舉( )
A .側重選撥時務人才 B .極大促進西學傳播
C .尚未發生實質變化 D .深刻推動制度革新
C
【詳解】科舉考試 “ 猶然故轍 ” 是指科舉考試還是之前的內容,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這沉重打擊了想要了解維新變法的群體, C 項正確;此時的科舉考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因此不是側重選拔實務人才,更不可能極大促進西學的傳播和深刻推動制度革新,排除 ABD 項。故選 C 項。
本卷還有13題,登錄并加入會員即可免費使用哦~
該作品由: 用戶林資忠分享上傳
可圈可點是一個信息分享及獲取的平臺。不確保部分用戶上傳資料的來源及知識產權歸屬。如您發現相關資料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 可圈可點 ,我們核實后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