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國字山發現了戰國中期的大型墓葬。該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時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與中原墓葬有相似之處。此考古發現( )
A .印證了 “ 春秋五霸 ” 的政治格局 B .反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
C .證明中頻率先成為中華文明核心 D .說明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已經建立
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發現的戰國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與中原墓葬有相似之處等,反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 B 項正確;戰國時期的墓葬不能印證 “ 春秋五霸 ” 的政治格局,排除 A 項;材料不足以證明中頻率先成為中華文明核心,排除 C 項;戰國中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尚未建立,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漢代某地區 “ 地廣人稀 ” ,到南北朝時期逐漸發展為 “ 民多田少 ” 。這一地區位于下側示意圖中的(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D
【詳解】漢代經濟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廣人稀,到了南北朝時期,隨著北民南遷,江南地區逐漸發展成為 “ 民多田少 ” , ④ 位于江南地區, D 項正確; ①②③ 不在江南地區,排除 A 、 B 、 C 項。故選 D 項。
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積極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甚至將其作為一項重要政務。歐陽修《豐樂亭記》載: “ 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 ” 范仲淹曾在名勝 “ 嚴子陵釣臺 ” 邊修建先賢祠堂以 “ 詠其風 ” ,認為這樣 “ 有大功于名教 ” 。上述材料佐證了北宋( )
A .注重推行社會教化 B .放松了對經濟的控制
C .鼓勵文學藝術創作 D .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
A
【詳解】北宋中期地方官員注重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根據材料 “ 夫宣上恩德 ”“ 有大功于名教 ” ,這說明當時地方官員修建亭臺館榭的目的是通過這些公共建筑來推行社會教化, A 項正確;材料內容與經濟控制無關,排除 B 項;上述舉措與文學創作無關,排除 C 項;通過修建亭臺館榭無法看出崇文以抑武的方針,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下圖的封面形式常見于明代刻本書籍,圖中讀書的人物為該書編刻者。該圖可以佐證明代( )
A .開始出現雕版印刷技術 B .戲曲表演藝術日趨成熟
C .文化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 .士人思想擺脫了專制束縛
C
【詳解】明代刻本書籍的作者將自己刊刻于書中,帶有廣告效應,說明當時的文化產品商業化程度加深, C 項正確;唐代就出現了雕版印刷,排除 A 項;材料內容與戲曲藝術無關,而且元曲出現就意味著戲曲藝術走向成熟,排除 B 項;通過材料無法判斷當時士人的思想狀況,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西方有 “ 條條大路通羅馬 ” 的說法,中國古代也有 “ 處處有路透長安 ” 的諺語。這兩句話蘊含的歷史信息是( )
A .長安城的設計借鑒了羅馬城市布局 B .長安和羅馬兩地之間的交通網絡密集
C .古代商路便利了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 D .長安和羅馬都曾經是帝國交通網絡的中心
D
【詳解】 “ 條條大路通羅馬 ” 處處有路透長安 ” 都體現了羅馬和長安的重要性,換而言之,羅馬和長安都曾經是帝國交通的中心, D 項正確;長安城的設計和羅馬城市的布局不存在借鑒關系,排除 A 項;兩句諺語無法看出當時兩城之間的聯系,排除 B 項;條條大路不等于是商路, C 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本卷還有15題,登錄并加入會員即可免費使用哦~
該作品由: 用戶小小分享上傳
可圈可點是一個信息分享及獲取的平臺。不確保部分用戶上傳資料的來源及知識產權歸屬。如您發現相關資料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 可圈可點 ,我們核實后將及時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