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 ·定公》記載,周初曾經俘虜了以職業為姓氏的工商業者。見下表
姓氏 | 索 | 長勺 | 陶 | 繁 | 葵 | 樊 |
職業 | 繩工 | 酒器工 | 陶工 | 馬纓工 | 銼刀工、釜工 | 籬笆工 |
這說明當時
A . 姓氏與職業具備了必然聯系 B . 手工業和商業出現合一趨勢
C . 手工業生產已出現專業分工 D . 職業和身份已形成世代相傳
C
【詳解】
以職業為姓氏的俘虜以及其職業分類可以看出,周初職業,尤其是手工業分工細化已經達到一定程度,說明當時手工業生產已經出現專業分工, C 正確;先秦姓氏存在社會等級差別,貴族階層的姓氏與職業無關,題干中所列的是俘虜,只是社會群體的一部分,因此不能斷定這一時期姓氏與職業之間具備必然聯系,排除 A ;題干未提及商業發展情況,排除 B ;通過題干無法判斷俘虜的姓氏是否是世代相傳,排除 D 。
漢代,達官貴人聚居的核心經濟區(渭河流域、黃河平原和淮河上游部分地區)較其他地區土地兼并現象更加普遍,卻很少發生農民起義。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A . 土地兼并對農民生計影響有限
B . 國家在核心經濟區的賦役征調較輕
C . 莊園經濟有效抑制了社會矛盾
D . 核心經濟區的經濟結構更具多元性
D
【詳解】
核心經濟區經濟基礎好,抗擊打能力強,這是由于它們的經濟結構的多元性 , 即選 D 是符合題意的,正確;土地兼并對農民生計影響非常大而非有限 , 選項 A 不符合題意,排除;國家在核心經濟區的賦役征調很重而非較輕 , 選項 B 不符合題意,排除;莊園經濟激化社會矛盾而非有效抑制了社會矛盾 , 選項 C 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 D。
下表為不同時期關于均田制下小農受田的相關記載。由此可知,從北魏到唐朝前期
時期 | 內容 | 出處 |
北魏 | 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40畝,婦人20畝,“所受之田率信之”,再加桑田20畝,一夫一婦可受田140畝。 | 《魏書·食貨志》 |
隋朝 | 隋朝隋文帝“發使四出,均天下之田,其狹鄉每丁才至二十畝”。 | 《隋書·食貨志》 |
唐朝 | 太宗巡幸至靈口(陜西臨潼),“村落逼側(擁擠),問其受田,丁三十畝”。 | 《冊府元龜》 |
A . 社會人口持續快速增長
B . 生態惡化導致耕地銳減
C . 封建經濟得到恢復發展
D . 土地制度發生根本變化
C
【詳解】
通過題干中的表格可知,在北魏、隋朝、唐朝時期所推行的 “均田制”下,老百姓都得到了一定的土地,在此基礎之上,社會經濟一定相比較之前會有較大的發展,故選C;題干論及的是農民的授田數量,而不是社會人口的增加,排除A;題干論及的是在均田制之下,百姓得到了一定數量的土地,而不是耕地的減少,排除B;通過所學知識可知,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土地制度一直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占主導地位,排除D。
宋真宗咸平五年,政府以汴京城 “衢巷狹隘”為由對坊墻整修,并設置了咚咚鼓以警昏曉。到仁宗景佑年間,開始允許居民臨街開設邸店,到宋神宗年間,汴京城已是“不聞金鼓之聲了”。這說明了在宋代
A . 政府態度決定 “市”能否突破時空限制
B . 商業活動已經不再受到政府的任何監管
C . 政府調整管理制度以適應新的經濟形勢
D . 汴京城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
C
【詳解】
依據材料 “開始允許居民臨街開設邸店,到宋神宗年間,汴京城已是‘不聞金鼓之聲了’”并結合宋朝商業發展的狀況來看,隨著宋朝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也在改變對商業的嚴格管理的態度。C正確;決定“市”能否突破時空限制的是商品經濟的發展水平,‘政府決定’的說法過于夸大政府作用,A排除;‘不再受到政府的任何監管’的說法不符合史實,B排除;材料未體現汴京城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D排除。故選C。
明朝萬歷年間常熟縣令根據吳中風俗總結經驗: “農事之獲利倍而勞最,愚懦之民為之;工之獲利二而勞多,雕巧之民為之;商賈之獲利三而勞輕,心計之民為之;販鹽之獲利五而無勞,豪猾之民為之?!边@一材料表明當地
A . 農產品商品化趨勢明顯 B . 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面臨重新分配
C . 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質變 D . 獨具特色的地域分工已初步形成
B
【詳解】
明朝后期,在商品經濟相對發達的吳中地區,根據農、工、商賈、鹽販等行業的勞動獲利由少到 多,將社會成員分為愚懦、雕巧、心計、豪猾等不同類型,表明當地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面臨重新分配, B 項正確; “ 農產品商品化 ” 趨勢在材料中沒有體現, A 項錯誤;材料不能說明社會經濟結構發生 “ 質變 ” , C 項錯誤;材料內容與 “ 地域分工 ” 無關, D 項錯誤。
本卷還有30題,登錄并加入會員即可免費使用哦~
該作品由: 用戶小小分享上傳
可圈可點是一個信息分享及獲取的平臺。不確保部分用戶上傳資料的來源及知識產權歸屬。如您發現相關資料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 可圈可點 ,我們核實后將及時進行處理。